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城市群的特征、发展模式及关键策略

2016-12-26 作者:姚士谋 赛杰奥

      《中国城市群新论》是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城市群》4次印刷后的修订版,新书于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姚士谋、周春山、王德等城市地理学者对中国城市持续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什么是城市群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姚士谋, 1992, 2001, 2006, 2008)



二、城市群的4个特征

        1.城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均有耗散结构的自组织过程的动态特征。与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城市群的形成发展过程均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群体内各类不同性质的城市,其规模、结构、形态和空间布局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2.城市群具有区域城市的空间网络结构性特征。城市群不是城市单体,具有更广泛的空间网络结构性,特别是在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国内国际的现代化通讯网络更加复杂。

        3.城市群具有区域内外的连接性和开放性特征。任何一个城市的形成发展不但不能脱离区域各个城市的相互连接,而且必须与区域外的地区发生联系。

        4.城市群内的城市具有相互之间的吸引集聚和扩散辐射功能特征。在特定的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起着核心作用,具有较强的吸引功能。

三、21世纪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模式

       第1种为单核心集中型的发展模式。高度集中型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城市群区表现比较突出的地区是长三角的沪宁杭地区城市群(以上海为最大核心城市,集中程度最高);还有长江中游地区的城市群区,形成了以武汉为核心城市的高度集中区域。

      第2种为双核心型的发展模式。区域内有两个城市在城市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起到“双核心的作用”。从地区布局的特征分析,中心城市的主从关系不明确,城市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尤其体现在行政与经济职能中。例如成渝地区城市群,成都与重庆的“双核心作用”就十分相似,作用也很明显。

      第3种为多核心网络化分散发展模式。城市化发展呈现一种在规模上由小到大(建成区扩大)和由大到小(发展郊区卫星城)的双向运动,结果在地区城市群发展模式上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平衡状态。

        第4种为交通走廊轴线发展模式。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许多城镇密集区的范围相对比较广阔,在可预见性的规划期限内,由于各地区财力、物力有限以及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较差,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总体布局总是沿着那些交通条件比较优越或用水、用地条件好的发展轴线展开。



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4个关键策略

        关键策略之一: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城市发展应走可持续、稳健的发展方针,城镇化比重不能盲目追求西方高指标的路子,应以中国国情条件为依据,建立适宜的城镇化水准,指导中国中长期经济建设。

        关键策略之二:适当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技水平,提高城乡人口的素质,走健康城镇化的道路,搞好城乡一体化,重视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水准,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关键策略之三:历史地、全面地认识一个城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认识、系统分析一个城市的地位、作用与功能定位问题,也是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各市有关领导应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走健康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与城乡一体化的新思路。

        关键策略之四:按照全国主体功能规划的要求以及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建设大型城市群,搞好全国的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宜居城市,借鉴国际经验,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城乡有机统一的协调发展。


本文摘自《中国城市群新论》,标题为编辑添加。

赛杰奥

地球为你而转!

长按关注我们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