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秦漢海洋文化研究》出版
作者: 王子今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 譚徐鋒工作室
出版年: 2021-5-20
頁數: 604
定價: 165.00元
裝幀: 精裝
叢書: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ISBN: 9787303269242
內容簡介:本書試圖通過多視角、多方位的考察,理解秦漢社會對於海洋的認識層次、開發程度和利用方式,也期望能夠就此說明中國古代海洋探索史和中國古代海洋學史中秦漢人的貢獻。此前對當時的海洋探索、海洋開發,對當時社會的海洋意識,對這一歷史階段的海洋文化的總體論說,研究還很不深入。此項研究嘗試說明秦漢時期海洋文化的風貌與特色,從而深化對秦漢歷史的認識,也為考察中國古代海洋開發史進程及海洋學的歷史發展提供學術基礎。
作者簡介:王子今,1950年12月生於哈爾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出版《秦漢交通史稿》《史記的文化發掘》《秦漢區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古史性別研究叢稿》《秦漢社會史論考》《秦漢時期生態環境研究》《秦漢史:帝國的成立》《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秦漢稱謂研究》《東方海王:秦漢時期齊人的海洋開發》《秦漢交通考古》《秦漢名物叢考》《匈奴經營西域研究》《漢簡河西社會史料研究》《長沙簡牘研究》《秦漢兒童的世界》《秦始皇直道考察與研究》等學術專著40餘部。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4項,以及國家社科基金特別項目“新疆歷史與現狀綜合研究項目”2007年子課題“匈奴經營西域研究”。學術專著《秦漢交通史稿》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學術專著《秦漢稱謂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及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
目 錄
第一章 秦漢海洋資源開發
第一節 “海王之國”:“輕重魚鹽之權以富齊”
1.“海物惟錯”
2.《韓非子》“海大魚”寓言
3.秦“致帝”齊王與秦始皇“東遊海上”
4.田肯“東西秦”說
5.漢武帝鹽政對管仲“正鹽筴”制度的繼承
第二節 海洋漁業
1.《貨殖列傳》經濟地理分析說到的“海魚”
2.《說文·魚部》所見“海魚”
3.海上漁捕方式
4.“倭人善網捕”
5.范蠡“海畔”經營及其《養魚法》《養魚經》
6.關於“海租”“海稅”
第三節 海鹽生產
1.青州鹽業的早期基礎
2.齊國鹽業與鹽政的考古學考察
3.西漢齊地鹽官
4.劉濞“煮海水為鹽”
5.漢賦“海濱”鹽產史料
6.“猗頓之富”
7.漢武帝“總一鹽、鐵”與漢宣帝“減天下鹽賈”
第四節 “珠璣”“瑇瑁”諸產
1.番禹“都會”地位
2.“珠厓”“珠崖”名號
3.合浦之珠
3.“淮夷蠙珠”
4.北海珠產信息
5.秦漢社會的“珠璣”消費
6.“龜貝”“為器飾”及魚皮“輸之考工”
第五節 秦始皇陵“人魚膏”之謎
1.“人膏”“魚膏”疑惑
2.“人魚”“出東海中”說
3.“魚燈”和“鯨燈”
4.“大秦”的“鯨魚燈”
第二章 秦漢海洋航運
第一節 渤海航運與環渤海地區的文化聯繫
1.“燕、齊海上方士”的活躍
2.“燕、齊之疆”,“緣海之邊”
3.環渤海地方區域文化發育的交通條件
4.“燕人”“齊客”“入海”與秦皇漢武“海上”之行
5.秦漢環渤海地區文化風格的演換
6.遼東“浮海”移民
第二節 “海北”朝鮮航路的開通
1.經由海路的朝鮮“亡人”
2.張良“東見倉海君”
3.樂浪郡戶口
4.“亡人”推進的文化交流
第三節 越人航海傳統與閩越航運優勢
1.越人航海能力優勢
2.漢王朝“事兩越”
3.閩越海境的“海風波”
4.城村城址水門發現
5.“東冶”的地位
第四節 東洋航運
1.徐巿“入海”
2.徐巿東渡的歷史影響
3.“漢委奴國王”金印
4.關於閩越東洋航路
5.毛民國·君子國·不死國
第五節 南洋航運
1.“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航線
2.“入海市明珠”
3.東海的“琅邪”與南海的“琅玡”
4.輾轉“西南夷”“呈表怪麗”的遠海珍寶
5.關於“蠻夷賈船”
6.甘英“臨大海欲度”
7.漢代南洋航運的考古學實證
第六節 海港建設
1.碣石·徐鄉
2.黃·之罘·成山
3.琅邪·朐
4.吳·會稽·句章·回浦
5.東甌·東冶·揭陽
6.番禺·徐聞·合浦
7.龍編·盧容
第七節 “樓船”與“治樓船”
1.“戈船”形制
2.“用船戰逐”
3.南海外域船舶
4.廬江“樓船官”
5.朱買臣受詔會稽“治樓船”
6.“青、兗、幽、冀四州,大作海船”
第八節 漢代的“海人”
1.《說苑》“海人”故事
2.“海人”神異傳說的海洋知識史背景
3.“海人”與“山客”
第九節 關於“博昌習船者”
1.卜式言“習船者”
2.“齊習船者”:造船史研究者的關注點
3.“習”的字義兼說“習船”技能
4.“齊習船者”與楊僕樓船軍“從齊浮渤海”
5.“博昌”與“博昌習船者”
6.卜式願與“齊習船者”往死的南越航路
第三章 秦漢沿海區域文化
第一節 “瀕海,緣海之邊”
1.東周文化區域“瀕海”形勢
2.“北邊”“西邊”“南邊”與“緣海之邊”
3.“起負海至北邊”
4.稱“瀕海之邊”為“東邊”的可能
第二節 秦始皇南海置郡
1.秦統一不限於滅六國說
2.進軍南海:秦統一戰爭重要軍事主題
3.南海三郡:秦代最大規模移民運動的方向
4.從琅邪到朐:秦始皇東望海域的關注點
5.番禺:南海“都會”
6.開通南洋航路的歷史先聲
第三節 “並海”交通
1.秦皇漢武“並海”之行
2.秦馳道:瀕海之觀畢至
3.並海道與北邊道的交接
4.遼西並海道戰事
5.“大水,傍海道不通”與海侵記憶
第四節 沿海區域的行政與文化
1.“削之會稽”“奪之東海”:沿海區域控制
2. 削藩主題與“四海賓服”理想
3.“蒼海郡”“珠崖郡”得失
4.海上戰爭與濱海區域文化
5.“海崖”“海垂之際”的行政難度
6.陳寅恪:反叛與“濱海地域”文化
7.“海瀕仄陋”
第五節 “秦東門”與東海郡形勢
1.“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
2.矚目“東海”與“秦東門”確定
3.東海郡的超大規模武庫
4.東海郡地位與“緣海”“屯備”的軍事需要
第四章 “海”與秦漢人的世界知識
第一節 登高明望四海
1.居高明,遠眺望
2.雄大魄力與閎放胸懷
第二節 上古地理意識中的“中原”與“四海”
1.“中原”“中土”“中國”
2.“四極”“四荒”“四海”
3.“天下”與“四海”
4.“天下”與“海內”
5.“海內”與“海外”
6.“海”與“晦”,“四海”與“四晦”
第三節 秦始皇陵“水銀為海”的象征意義
1.秦始皇陵地宮設計構想的海洋因子
2.“澒池”先例
3.“水銀”的技術效用
4.神仙追求
5.“天下”象征
第四節 秦漢人世界意識中的“北海”與“西海”
1.中原人“四海”意識的生成與變化
2.關於“北海”“西海”“寓言”說
3.“北海”-“翰海”-“上海”
4.“西海”的不同指義
5.關於“北海君”與“西海君”
6.遙遠的“海西”
第五章 “海”與秦漢人的神秘信仰
第一節 徐巿船隊的“童男女”
1.徐巿為什麼率領“童男女”出海?
2.祠廟“歌兒”合唱
3.侲子與儺
4.求雨“小童”
5.“童男女”的神性
第二節 “東海黃公”的表演
1.“東海黃公”:生於東海,死於東海
2.戲劇史視角的巫術史考察
3.海上方士的幻術
4.《肥致碑》所見“海上黃淵”
5.“東海黃公”、“安期生”與“青徐濱海妖巫”
6.“黃公”“黃神”“黃神使者”與“之罘之山”的關係
7.關於“有白虎見於東海”
第三節 東方朔言“海上”“仙人”
1.《資治通鑑》諫止武帝“欲自赴海求蓬萊”記載
2.東方朔諫言可否信據
3.東方朔諫止漢武帝“自浮海求蓬萊”事的文化影響
4.東方朔成功諫止漢武帝“自浮海求蓬萊”的因由
5.題東方朔撰《神異經》《十洲記》的海洋文化元素
第四節 漢景帝陽陵外藏坑出土海產品遺存
1.陽陵發現:“海相的螺和蛤”
2.“海物”“可食者眾”
3.《說文·魚部》漁業史料所見“蚌”
4.“食蛤蜊”與“求神仙”
5.漢景帝時代的神仙學與可能的“蛤蜊”迷信
第五節 秦漢宮苑的“海池”與“漸臺”
1.《秦記》“蘭池”疑問
2.“蘭池”象海的可能性與秦封泥所見“晦池”“每池”
3.西漢長安宮苑中的“海池”
4.秦漢宮廷海洋象征的神秘意義
5.漸臺:王莽人生和新朝政治史的終點
第六章 秦漢早期海洋學
第一節 《漢書》:“北海出大魚”
1.成哀時代渤海“出大魚”事件
2.最早的鯨魚生命現象記錄
3.《續漢書》:“東萊海出大魚”
4.《淮南子》“鯨魚死”記錄
5.《西京賦》所謂“鯨魚失流”
6.後世大魚“暍岸側”史跡
第二節 漢代“海溢”災害
1.漢元帝時代見於史籍“最早的海嘯”
2.新莽“海水溢”
3.東漢“海溢”
4.“‘海溢’一曰‘海嘯’”
5.“隕石—海嘯”現象
6.災難史視野中的“海溢”
第三節 “海中星占”書
1.《藝文志》“天文”題下的“海中星占”書
2.“海人之占”說
3.《日知錄》“海中”“中國”說
4.《漢書》“海中”語義
5.《淮南子》:“乘舟而惑者”“見斗極則寤”
6.關於書題所冠“漢”與“海中”的意義
第七章 秦漢軍事史的海上篇章
第一節 閩越海戰史略
1.閩越王“陰計奇策,入燔尋陽樓船”
2.閩越王“侵陵百越,並兼鄰國”
3.“橫海將軍”戰功
第二節 楊僕擊朝鮮樓船軍“從齊浮渤海”
1.楊僕從齊浮渤海先至王險
2.“樓船軍”作戰方式
3.楊僕“樓船軍”規模
4.“王險”的位置
5.齊地“樓船軍”基地
6.“樓船軍”出發港造船能力推想
第三節 馬援樓船軍擊交阯九真與劉秀的南海經略
1.馬援“破交阯”“擊九真”與樓船軍戰功
2.“樓船”“橫海”“伏波”事業
3.劉秀南海經略與西域政策的對比
4.交州軍事征服的航海技術基礎
第四節 漢代的“海賊”
1.海上反政府武裝與“海賊”稱謂的發生
2,“海賊”活動對“緣海”地方行政的威脅
3.“海賊”的海上運動戰
4.“海賊”與陳寅恪所論“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系”
5.居延“臨淮海賊”簡文
6.關於《堂邑元壽二年要具簿》“庫兵”數量
第八章 秦漢社會的海洋情結
第一節 秦始皇的海洋意識
1.“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
2.“南登琅邪,大樂之”
3.海中“三神山”追求
4.“與議於海上”
5.“始皇夢與海神戰”
6.“連弩”與“臨菑習弩”“善射”者
7.“鑾輿空載鮑魚還”:秦始皇最後的行程
第二節 漢武帝“行幸東海”
1.“東巡海上”
2.成山“斗入海”
3.海水祠·萬里沙祠·江海會祠
4.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
5.“會大海氣”
6.“海上燕齊之間”又一次求仙狂熱
7.行幸東海,獲赤雁,作《朱雁之歌》
第三節 史學的海洋視角
1.先古聖王“東海”行跡與司馬遷史學考察“東漸於海”
2.秦皇漢武“入海”故事與司馬遷的“海上”體驗
3.司馬遷“海上”行旅與《史記》的“奇氣”
4.《漢書》的海洋紀事
5.關於班固《覽海賦》
第四節 徐幹《齊都賦》海洋經濟史料研究
1.徐幹的“齊氣”
2.“滄淵”無垠無鄂
3.“蒹葭蒼蒼”,水禽“群萃”
4.鹽產:“海濱”“大利”
5.關於漁業經濟史的片斷記憶
6.海產“寶玩”
第五節 王充的海洋觀察與《論衡》的海洋識見
1.“負海”“浮海”體驗:越人的遠航能力與海洋情感
2.海洋史記憶:秦始皇“望於南海”與漢景帝“削之會稽”
3.海“巨大之名”
4.海潮“隨月盛衰”說
5.磁學原始與“司南”發明
6.“鯨魚死”:“天道自然,非人事也”
7.“海內”“海外”與“裨海”“瀛海”
8.《論衡》言海洋神仙信仰與海洋資源開發
第六節 西北的“鮑魚”
1.居延出土“鮑魚”簡文
2.秦始皇辒車載“鮑魚”
3.“嗜鮑魚”故事與“鮑魚之肆”
4.“鮑魚”名義
5.《齊民要術》“裛鲊”“浥鲊”
6.海產品進入河西飲食消費生活的可能
附論一:伏波將軍馬援的南國民間形象
1.樓船遠征
2.“伏波將軍”名號
3.“馬伏波”的歷史光榮及其民間形象化記憶
4.文與武:由馬援言漢代“名臣列將”形象
附論二:“海”和“海子”:“北中”語言現象
1.“四海”“天下”意識與“北海”“西海”方位
2.“海子”透露的地理史和生態史信息
3.“海子”語言特征的北族風格
4.“北中”地區的語言傳播:以名詞後綴“子”為例
5.較廣闊區域“海子”語言符號的使用
附論三:中國古代文獻記錄的南海“泥油”發現
1.中原人最初得識的“猛火油”“泥油”
2.南海“泥油”與西北“石漆”
3.南番“泥油”與東洋“泥油”
4.“入海淺番船皆蓄之”
5.“唐船”“舟師”“舵工”發現的可能
6.南海石油的早期開發和早期利用
7.技術史思考:對“海底”的早期關注可以追溯至秦漢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