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三模拟题的学习历程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不仅是“圆周率日”,更是出名的“苏锡常镇”高三一模开考日,下午数学的第14题可谓让考生和老师们“捉急”+“汗颜”,究竟是何难题呢?
乍一看,其貌不扬,不就是“消元”吗?你试试!动笔试试!
不过,还真有高人强行消元解出了,小丁不得不为之肃然起敬,为他点个赞:
这样真的好吗?先不看运算的成本多高,光是这些系数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佩服+折服!
不过话说回来,小丁一开始也是准备消元处理的,发现系数过高,只能作罢了,为此,我采用了大学里运用偏导数求极值的方法,也即是拉格朗日乘数法:
具体解法如下:
可是,中学的题目,怎么能用这样的解法,怎么和学生讲啊?陷入无比烦恼的困惑中!
好在网络发达,高人到处都是,下面看几则高人的解答:
我大学同学常州九章书院宋书华校长的解答:
此法妙哉!将高次非线性放缩成低次线性的,然后便四两拨千斤撂倒此题,此法应该是大学里《数值计算》中鼎鼎大名的牛顿迭代法!
同学的解法实在高,可是怎么讲给学生听?困惑之时,苏州数学圈的两位大神的解答横空出世,首先是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陈兆华先生的解答,看陈特那俊美的字体,严谨的推演真乃一种别样的享受:
这样的解答,应该看得懂吧!反正我是懂了!
另一位是王耀大博士的解答,每次看王兄的解答都能学习很多,王兄在解题上的造诣让人折服,令人钦佩!
两位大神的解答更贴近学生,贴近教学,一并学习了!
不过,让小丁担忧的是本题的测试功能与导向功能,在考场上能用纯数学方法解出来的同学恐怕微乎其微。那些真不会做却连猜带蒙写个正确答案的同学,与那些用数学知识处理做对的同学谁更胜一筹?究竟是测试知识还是直觉还是其他?
本题的直观感受是“多元最值”,但用到的想法近乎都有高等数学中的“高大上”方法的影子,这是正确的导向吗?——个人认为,这样做有可能会引发教师将更多的大学内容下放,更多地挖空心思编制类似问题,更多地将“多元最值”问题妖魔化,而高考会出现这样的“怪题”吗?
整张试卷似乎没有出现江苏省高考数学考试说明中C级知识点“基本不等式”,或许,本题的考查知识是基本不等式吧,可上面的方法完全没有体现出来,也许命题人自有高招,还有贴近考情、学情的解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