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题万卷总是情,试题命制别任性

丁益民 小丁话数学 2022-07-17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最近时日,各地各校都在举行期中考试,拜读了一些试卷,不免对某些试卷的导向性、有效性产生担忧。关于校本命题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下面与大家分享一篇小丁发表于核心期刊《数学通报》的一篇拙文,具体谈谈校本命题失效的情况,敬请指正。


命题是一门技术活,要考量的因素较多,命制一份高质量的试题实属不易,从命题意图到素材选择到命制研磨,既要考虑学生认知情况又要兼顾“三度”把控,真的不易。当前,学校自主命题的形式较为常见,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问题1:题目概念性较强

在学习完“函数的概念”后,在某次周练习中出现以下试题:

测试结果是全校没有一个学生能写完整,此题成了名副其实的“废”题,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每一个……都……”这样语言风格的抽象表达出现了较大的表征困难,他们不能完全体会到“部分”与“整体”的逻辑从属关系.

问题2:对象复杂,思维跨度大

在学习完“函数的性质”后的两次“单元练习”中分别出现了以下两道题:

测试结果是题2全年级答对的仅有几4人,而且他们都是在相关资料做过类似题,题3全年级答对的也是寥寥几人.这两道题只有在高三模拟卷中才会出现,让这样对象复杂、思维跨度大的综合题来检测相关知识掌握的达成情况,无疑给学生当头一棒.通过交流,学生一致认为:面对题中出现的“函数”根本无法下手,自然不可能通过研究其性质来解决问题.即便能读懂,还需要通过没有经验支持的“变形”(简化函数结构)来展开思维,显然这样的能力要求对高一学生而言太高不可攀了.

问题3:涉及信息多,综合要求高

在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的一份练习中,老师选编了题4:

尽管是学期期末复习,但这样的题目测试结果依然不理想,得分率相当低.调查发现,学生出现的情况不一:有的是不能准确弄懂“存在x1,x2,使f(x1)=g(x2)成立”的数学意义,有的是在求f(x)g(x)的值域时出现差错,尤其是求g(x)的值域时忽视讨论,再者就是研究集合关系时出现各种各样的计算问题、端点取舍问题等,种种问题反映了题目的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问题4:试题分布结构不合理

在一次“调研测试”中,命题老师选择了以下几题出现在试卷的相邻位置:

这三题的得分率均较低,单一地看,每道题都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试题,加之由于将这三道题放置到一起,解答起来相互影响,信息接受强度的相互干扰,思维切换频繁多变,三道题的集中出现构成轮番“轰炸”格局,搅乱了学生正常的解答进程,影响了学生解题的信心,特别是如此解答的心理负担给后面试题的解答产生了极大的负作用.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2.1选题信手拈来

可以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些教师不加以研究,便随意地选题以作为例(习)题、测试题——认为那些设问新、转化多、思维量大、综合性强的题目就是好题,认为那些流行的经典题就是适合学生的好题,在选题上有“拿来主义”的主观倾向.选了就用,根本不去思考在当前知识体系下,能否选这样的题?选该题的目的何在?该题对知识的理解有多大的效能?该题是否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基础?更何况很多流行于资料中的好题本身就是人为编制出的“偏、难、怪”呢?选题的“拿来主义”是命题中一个极其严重的不良倾向.

2.2学情研究不够

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预估出现偏差也会导致命题出问题,没有研究学情,凭经验选题——有的教师是刚带毕业班下来的,他们见惯了综合题,容易形成眼高手重的命题手笔;有的教师拥有多届的命题经验,认为以往每届都选的经典题目必定适合当前学生;有的教师则认为资料中都含有的题目一定是适合当前学生练习的“好题”……这些“经验主义”带来的命题“失效”也是常见的症结所在.这些现象反映了教师对学情研究的缺失,学生群体每年都在变化,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结构又存在千差万别,没有对学生做实际调查与研究,再好的题恐怕也未必测试出最好的效果.总之,最好的未必就适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3命题技术欠缺

一份高质量的试题,不仅要考虑区分度、难度、效度等指标,还要考虑试卷整体结构、题目先后架构、知识点覆盖等细节.可见,命题是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方方面面的技术活.但大多一线教师缺乏系统的命题专业培训,命题技术亦不成熟,大多是从现成试卷中拿来就用,对试题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解法层面,这也是影响命题质量,产生命题“失效”的原因.所以,命题技术的提高成为一线教师亟待提高的基本业务素质之一.


由上面分析可知,出现命题“失效”最关键的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不够,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能力要求.因此,在命题之前,应充分调查全体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可通过与同组教师的交流,或通过学生作业的情况反馈,或通过与学生交流(包括课内、课外),选择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命题点,尽力避免不适宜的干扰信息出现在试题中,并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些问题简化或优化,降低信息表征的门槛,缩短解题思维的长度.

当然,命题“失效”也体现了命题过程中的“磨题”的缺失,若能在命题后与其他教师一起“磨题”——讨论选题是否切合考查目标?选择此题是否适合全年级学生的现有水平?题目中的信息呈现是否干扰问题研究?题目设问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等等.比如可对题2进行“磨题”:

经过“磨题”的适度调整后,考查目标方向未变,但显然对高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样的“函数”载体、后面的运算操作都能接受.由此可见,试题选好后同备课组教师之间应该积极参与到“磨题”活动中,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精雕细琢才能出精品,这样的活动不仅避免了“失效”现象,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选题、研题、命题的水平.

当前教师命题的随意性很大,主要原因是缺乏命题技术相应的理论培训和业务指导.这其中问题是教师自主研习意识不强,其实在一些著作和中学数学期刊中都有专家、优秀教师将试题命制、命题经验撰写发表出来,如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教育概论》(第二版)第195页至第204页专门谈及试题命制的方方面面,《中国数学教育》在2012年第4期刊登张金良老师的论文“一份优质高中数学试卷的衡量标准与命题技术”、《中学数学月刊》在2011年第7期刊登王克亮老师的论文“盐城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试卷的命制与启示”等,我们可从中学习到命题的基本常识,命题技巧、策略等.

其次,市、区级相关教研部门也可组织一线教师进行相关命题技术的培训、讲座等研训活动,并适当组织一些命题、研题等切磋性、交流性的比赛或沙龙,少一点功利性,多一些指导性,让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真正能学习到命题技术,从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END···
往期精彩回顾【资源放送】“隐圆“何其多,专题来突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阿氏圆
大片来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