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站《后浪》的传播成绩单!

邹振东 厦大邹振东 2022-12-15


一夜醒来,已经满屏《后浪》。

有人在B站的B前加个“牛”,有人在前面加的是“S”。

本文不对《后浪》的价值观进行评点,只对它的传播“作业”打分。

我给该视频的传播打95的高分。理由如下:



01PART节庆传播

传播是有时间轴的,在传播的时间轴尤其要注意节庆的节点。“节点”“节奏”“节操”……这一个个汉语词汇,都说明“节”的要害。做商业的都知道,淡季与旺季,基本上都是以“节日”来划分的,节前是旺季的话,节后就是淡季。

合格的传播人,永远不会忽视“节庆传播”。当然,好的节庆传播,永远是凤毛麟角。

有一家好朋友企业,我多次苦口婆心劝他们要注重“节庆传播”,有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他们都看不见,我只能在一旁扼腕叹息。



02PART跨界传播

有人批评说,《后浪》转发的人大都是老人家,真正的年轻人都不转。

这就对了!

看到你们这些从不看B站甚至不知道B站的人都在转,B站笑了。


最厉害的传播都是跨界传播,让从不投票的人看到了选举文宣,让从不看电影的人看到了电影广告……

传播的目的就是扩大受众与争取认同,一些企业的文宣,永远像自家的黑板报,只有自己的员工在看,自己的员工在转。

而自己的员工为什么看、为什么转?

是因为老板喜欢看,为了老板转,转给老板看。

老板乐呵呵,嗨翻全场的不是演唱会,而是自家KTV。

这种自己嗨的传播,属于“一个人的传播”。准确地说,属于“一个人的嗨传播”。只有一个人爽——公司最大的那个人爽。老板一个人爽,但“天下”呢?

没有一个老板,不知道新客户的重要。没有一个产品,不希望越来越多人消费,但为什么到了传播就喜欢自嗨了呢?

留言一水的都是自己人,跟帖一片的都是“厉害了,我的哥”。但市场的增长点在哪里?舆论的统一战线在哪里?


灵魂追问来了,怎么看出一个传播是“自嗨型传播”?

很简单,只要看标题。如果标题上情不自禁地都是单位的名字、产品的名称,一般来说,都是“自嗨型传播”。

标题就是你家如何如何地好,谁帮你转啊?帮你转,那不是在安利你家“软文”吗?



03PART舆论海拔

舆论要抢占舆论制高点,但舆论的制高点是有海拔的。在舆论的价值谱系中,B站常常徘徊在弱主流舆论与外主流舆论之间,这次回抢主流舆论的制高点,是一次非常成功的GR传播。企业不懂得做GR传播,结果,你懂得!



04PART舆论争议

《后浪》在朋友圈出现了大量的争议。“有边界的争议”,是扩大传播量的极佳途径。

完全共识,没多少传播,也没有必要传播。你发一个公众号:人不吃饭不行。谁会转发呢?除非想看你的笑话。

所以,我说过,主流舆论最不容易传播。因为它往往是常识与常理,不需要传播。


什么叫“有边界的传播”?

这次关于《后浪》的争议,我发现没有一个因为对《后浪》的不同评价而退群的,不像最近一些事件。友谊的小船没有说翻就翻,大家都还在“船上”,最多波浪有些摇晃。

最大的赢家是B站,他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05PART舆论反感

对《后浪》这个视频有没有反感者?当然有。但这些人基本上都不是B战的目标受众,而且他们大部分原本就不怎么看B站。

真实的B站粉丝,大多数对这个视频波澜不惊。



06PART舆论叠加

再简单的舆论场,都有三拨人:我们的支持者、我们的反对者和中间人。如果出现多族群,更是复杂的舆论场。

差的舆论传播,所有的族群全得罪。中的舆论传播,讨好其中一个族群。有观点说,在族群分裂的舆论场,你只能瞄准一个族群,不可能迎合所有的族群。这句话一半是对的。

其实,舆论战最高超的水平,就是争取更多的族群。其战法是通过时间差或空间差进行舆论的层层转化,最后形成叠加效应,实现舆论效果的最大化。


关于舆论的叠加效应工具,感兴趣的朋友请参考《弱传播》有关舆论的叠加论述。具体案例可在我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专著《台湾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变迁》寻找。



07PART舆论标签

争议双方,其实都纳入了《后浪》视频的议题轨道。即便是强力批评者,也落入了视频的舆论“圈套”,那就是承认这个前提:年轻人在B站手中。

年轻人在B站——这是《后浪》最想诉求的舆论标签。

你们每一次转发,每一声批评,都在为B站这个舆论标签按下确认键,都是在给B站的投资者增加信心。

没有一个投资者,不懂得青年族群在市场的价值。没有一个媒体人,不懂得年轻受众对媒体的意义。

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明白为什么B站会笑呵呵。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们邹家有一个小朋友,且不说我的学术成果,我在人民网、凤凰网、微博、微信、头条、抖音、当当网……上的任何“亮点”,都得不到他的点赞。直到有一天,他啪地在我们邹家亲戚群里转发了一个视频链接,也没有任何评价。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位我不认识的年轻人,在用我“弱传播”的理论分析一个明星事件,上了B站的首页推荐。在流水一般飞过的“弹幕”中,我一下秒懂:我在B站泛起的一小点波澜,终于在我们这位小朋友眼里激起了一阵“滔滔”。B站外的一切菜,都不是他们的菜!学者、学生、官员、媒体人、公关经理、品牌总监……他们看《弱传播》很正常。我原来评估《弱传播》的影响力边界,主要看两头,一个是一把手看不看?一个是明星饭圈看不看?现在看来,我也许要多一个维度:B站看不看?



综上,我给《后浪》的传播打了95分高分。

丢掉的5分在哪里?

不是很多人诟病的:话太多、话太满、话太紧——老人家共同的特点——啰嗦!

而是单一意思的重复表达。虽然重复形成了气势,但重复也造就了单调。所有的句子,形成的是一个排比句,永远在一个平面重复,生成不出立体。

症结就在于:缺乏第三句。

什么是第三句?

答案在中国古诗里。

随便举两个例子。



(其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其二)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后浪》那么多话,基本上就类似这两首诗的前两句。没有“横空斗转”的第三句,当然也就没有“阅尽人间”的第四句。

我说过:就算你达到95度,你还不是开水。尽管只差5度,但仍然达不到沸点。只能在地上流,没办法升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