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外的海鬣蜥——最艰苦的环境才能养出来最野的鸡!

楼长 爬行天下 2020-08-27


前几天介绍完了陆鬣全属,不少朋友开始吐槽,为啥讲陆鬣的时候认认真真的说了它们的习性,但是讲海鬣的时候只字未提?两个原因哈······一个是我们上一篇讲海鬣的文着重点在海鬣的七个亚种,如果再花大篇幅去说他的习性,整篇推送就实在太长了,没个一天半天的都看不完。另一个原因就是,关于海鬣和加拉帕戈斯的纪录片实在是太多了,翻过来调过去的讲他们的生活,我就默认大家都知道海鬣的生活习性了。


伊莎贝拉岛拍摄的雄性海鬣


艾斯潘诺拉岛发情的雄性


不过,既然说还是要我讲一下,我就单独开一篇多墨迹两句,就当是咱们美洲鬣蜥亚科全解的番外篇了。说要讲海鬣的生活习性,我肯定不会把纪录片里的那些搬出来絮叨,要讲咱们就讲点和纪录片里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在纪录片里看到的海鬣基本都是在解释“冷血动物”即变温动物概念的时候拎出的典型,无非就是告诉大家,海鬣所在地区的海水很冷,他们必须每天晒热身体下海觅食,从水里出来又是冰凉的样子bulabula~除此之外基本就不会说别的了。可是海鬣生活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是在地球的哪个位置能有这么冷?冷的话又是多冷呢?


冰冷海水中游曳的海鬣


首先,加拉帕戈斯群岛并不是在狂风猛烈的西风带上,更不是在冰天雪地的极圈附近,相反,它在我们概念当中本应非常炎热的地区——这个鬼群岛竟然不偏不倚的正好压在了赤道上······但是压在赤道上怎么会冷呢?这就只能说海鬣点儿背了。



正好压在赤道上的加拉帕戈斯


因为加拉帕戈斯群岛不仅压在了赤道上,还压在秘鲁寒流的必经之路。来自高纬度冰冷的海水被一路向北的秘鲁寒流疯狂推进,冲击着整个加拉帕戈斯,本该是赤道无风带上温暖平静的海水瞬间被冰冷狂躁的寒流代替,年均水温只有17到22度,个别月份水温仅为6~10度,基本跳进去就脚抽筋。气温也不像是个赤道地区,最冷月甚至只有12~17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纪录片里看到讲解员总是穿着冲锋衣夹克衫······



大晴天游客还是长衣长裤


不仅水文方面不顺,风向似乎也在和海鬣作对。就拿体型最大的伊莎贝拉岛海鬣来说吧,它们分布在伊莎贝拉岛西南角,这个地方恰好在信风背风坡上。每年12月到次年1月被来自高维度低温的东南信风吹着,到了7,8月本该换做暖湿的东北信风照料,结果他们分布的这个地方恰巧在背风坡山脚,暖湿气流在迎风面消耗殆尽,吹来的都是干燥的下沉气流,气温杀到30度不成问题。简单地讲···全年没有好天儿,要么冻死你,要么干巴死你。


来自高纬度地区的东南信风


来自低纬度暖湿的东北信风及其造成的下沉气流原理


可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也得活呀,不能一赌气就死了吧,于是就有了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一幕。夜间的时候海鬣在礁石上堆一堆保持体温,清晨开始疯狂晒太阳,直到暖和到足以活动,他们会慢慢散开,寻找最合适的日光浴地点,黑色的表皮非常利于吸热,当体温达到接近甚至超过40度的时候他们会迎着巨浪遁入冰冷的海水,啃食礁石上的海藻,当体温下降至难以继续觅食,他们会游回岸边,重新爬上礁石,相同的程序再来一波。


啃食海藻


进食结束游回水面

 

激流中返回岩壁~


当然,他们也不是呆头呆脑的傻子,只知道晒太阳潜水,许多投机者更愿意在礁石边等着退潮,直接吃露出海面的海藻,狡猾得很。


退潮露出水面的海藻引来投机的海鬣


说到这,很多人看完了纪录片都知道海鬣虽然长得丑,但却是温柔的素食者,以海藻为食。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海鬣不仅不温柔,甚至都不是“素食者”。


个别年份加拉帕戈斯会遭遇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逆流异常增强,秘鲁寒流减弱,最终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原本冰冷的海水突然变暖。听到这你可能觉得,这不是好事儿么?这样就不用晒暖了再下海了~我就说这海鬣就是受罪的命,海水变暖了看起来还不错,但却导致适应冷水的藻类大量死亡,鱼类失去食物,再加上对温水不适应,也开始大量死亡。好弄不容易迎来温水的海鬣又开始面临严重饥荒,还不如冷水的时候过得舒服。



海鬣在荒凉的岸边


对于这种情况,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很多海鬣开始捡尸为生,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素食,开始吃岸边的死鱼,而圣克里斯托瓦尔(加岛首府)的海鬣则直接开始向游客和居民索要食物,偷吃渔获,还去翻垃圾桶果腹。


偷吃渔获的海鬣


居民向海鬣投食


良好的共生关系


去你丫的共生关系···


圣克里斯托瓦尔废旧摩托车上的海鬣


有人定居的岛屿日子还算过得下去,这里的海鬣是幸运的,但90%的海鬣其实是分布在无人区,要知道这些无人区可不是真的无人涉足,而是殖民者祸害够了觉得不适宜生存而离开,留下的则是严重的外来生物入侵——野猫野狗捕食幼年海鬣,山羊家猪破坏他们的巢穴,侵占其栖息地。最终在厄尔尼诺与生物入侵的双重迫害下,年轻力壮的海鬣选择远洋迁徙,直接搬去其他岛屿繁衍种族碰碰运气,不能离开的要么在岛上继续和野猫作斗争要么饿死在岛上。


厄尔尼诺现象集体死亡


岛屿间穿行


不幸的是,厄尔尼诺现象是大范围的,不只局限在一个小岛,换句话说,迁徙只躲得开生物入侵却跑不了厄尔尼诺。最终在物资匮乏的岛屿上,体型硕大的海鬣因为食物不足活活饿死,只剩下体型较小的种群,以至于像赫诺维萨岛保留的亚种成体仅60厘米。但那些顽强生存最终成功扎根的海鬣却开启了整个种族繁衍的新篇章,尽管并不那目光彩······


成功入侵南普拉萨,背景是原产的陆鬣


为什么说不光彩呢,这些海鬣登陆的岛屿大多是从未有海鬣分布的,反而是陆鬣独有的栖息地,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南普拉萨岛,登岛的海鬣犹如鬼子进村一样对陆鬣虎视眈眈,进行了一波大范围的强X,最终南普拉萨岛成为海陆鬣杂交最严重地区。而从整个加拉帕戈斯群岛来看,在厄尔尼诺与生物入侵的双重打击下,海鬣的分布范围不仅没缩小,反而从9个岛分部扩展到了16个岛!整个加拉帕戈斯一共就19个岛。这使得海鬣成为当地最具“侵略性”的物种,而这种侵略性却不是脾气的好坏,是否易怒,而是战略层面上,从种族延续角度的“侵略性”,这无处不体现着一个物种对种族延续的渴望。


南普拉萨水下拍摄的海鬣······


从个体上来讲,海鬣为了生存也练出了一身绝技。由于岛外环境不同于安逸的岛内,从小海鬣出生的时候就有一大群天敌在围观,蛇类,猛禽等等,他们必须本能的对这些家伙警觉起来,飞速狂奔。到了成年,虽然有了体重优势,但生活还是不安稳,每次觅食都要小心被鲨鱼带走,为此海鬣进化到可以自主控制心跳,甚至心脏停跳45分钟,让感知电脉冲的双髻鲨、直翅真鲨无计可施。



遭天敌捕食


疯狂逃窜的亚成体


在水下生命体征极低


面对厄尔尼诺现象,海鬣更是神乎其神的发展出“锁骨大法”,他们可以逐渐缩短体型,缩小13~20%的体长,以减缓新陈代谢,不需要过多的食物消耗,在大饥荒的厄尔尼诺来临时渡过难关。


对海鬣“缩骨”的研究,体型统计数据


每年雨季是海鬣觅食最频繁的季节,这个时候也是游人来往加岛最多的时候。但海鬣在这个时候觅食频繁可不是为了给游人表演,而是为了寒冷干燥的旱季,别看这个时候气温低,这可是海鬣的繁殖期!在气温只有十几度低天气里,这些变态竟然打得你死我活争夺交配权,强壮的雄性可以与多只雌性交配,而落败的雄性则会变得愈发猥琐,他们大多会奔向岛内,对着陆鬣发泄一番,而这样的情况在伊莎贝拉岛南部屡见不鲜······




繁殖期争斗的雄性


啪啪啪


发情期结束后,怀孕的雌性会选择合适的地点筑巢,但很明显,寒冷的旱季并不适合卵的孵化,因而他们会在岸边de熔岩地带,或者离开海岸选择产卵地,卵则依靠火山地热孵化,小海鬣在出生后便开始了同父母一样苦逼的征程。




火山熔岩产卵地(感谢穷游论坛会员Ryu_劉 供图)


2013~2017海鬣种群数量统计,增长七倍


不得不说,与几天前我们说的陆鬣种群状况相比,海鬣真是给人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感觉······在几乎没有天敌的岛内,面临生物入侵,陆鬣的种群数量一再缩水,最终逐一在原产地消失,仅剩6岛残存。而海鬣竟然在猫狗猪羊厄尔尼诺的多重蹂躏下从2013年的10万只增长到了2017年的70万只,自1990年至今种群数量翻了35倍,扩张到了加拉帕戈斯16个岛,这虽然与厄瓜多尔严格的出口政策与保护条例功不可没,但海鬣为了种族繁衍萌生出的满脑子骚操作和异常诡异的走位绝对可以用瞠目结舌来描述。


从转变食性到远洋迁徙,再到大举扩张甚至强X邻居,他们放弃了“原有的食性”,放弃了故土,甚至放弃了虚弱的同伴,戏剧性的搞了一场场“有计划”的战略转移。而无数牺牲最终取得的成果是,海鬣种群数量达到当地人口的38倍有余!在保育计划频频受挫的当下,如此壮观的野性反攻不知道还能遇见几回。如果说“生命总能找到出路”,那海鬣或许就是在寸步难行的沼泽中为后代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吧。


 


淘宝搜索店铺:

爬行天下宠物用品销售总店

http://pxtx0412.taobao.com

总有一款是你需要的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作为一只鳄鱼你长这么萌,是为了把猎物可爱死么?


 这些“烂大街”的绿鬣蜥你有钱都买不到——绿鬣样貌全解(上·产区差异)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