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锦囊 | 李成晴:偶尔掩卷,静坐听雨
“同行锦囊”专栏
编 者 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写作课中的立德树人
李成晴:学生在哪里,教育就发生在哪里
李成晴老师
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
大家好,我是写作中心的李成晴,我承担的是本科生的“写作与沟通”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我的写作与沟通课的主题是“西南联大”,在这个主题下,时代与个人选择、中西学术交流、传统性与现代性等都是选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具体的研讨过程中,我会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学生的关注在哪里,教育就发生在哪里,实际上也可说,学生的关注是教育发生的契机。
在“西南联大”主题的线上雨课堂中,我播放了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个片段:静坐听雨。当年联大避居昆明,校舍都是茅草搭建,上面盖着铁皮,下雨时,屋外大雨,屋内小雨,声音聒噪如鞭炮齐鸣。电影中,物理系教授不得不停止讲课,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字,然后落座。这个5分钟的视频,是整个影片中没有过多台词旁白但是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学生看得也很投入。随后,以“静坐听雨”为引子,我们探讨了苦难中的自强教育而不是仇恨教育的问题,所用的例证也有“雨”字,那便是徐元白的《西泠话雨》。1945年,抗战胜利,徐元白结束“西南天地间”的漂泊,回到杭州,同张大千、徐悲鸿等泛舟西湖。忽然雨起,敲打乌篷,徐元白船中看雨,想到了一个民族在八年间的空前劫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西泠话雨》这首曲子。琴曲清澈明亮,有着一种博大的并不颓废的忧伤,从中听不出一丝杀伐激越之音。这样有着古典韵味的一幕,曾经在历史上无数的场景中出现,比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通过这样的穿插讲述,将学生基于电影片段的视觉关注引导到对其背后人文精神的思考,进而避免了空谈泛论。“静坐听雨”的课程环节,以现实为关照,启发学生在面对困境时自觉生发出一种沉静的力量。
春季学期,为防疫计,老师和学生避居各地,通过“雨课堂”进行在线的教与学,这也是另外一重时空意义上的“听雨”;同样的,也需要保持一份静气来听听着这“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