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锦囊 | 夏清:与世界历史同步,培育全球视野
编 者 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思政课中的能力培养
夏清:与世界历史同步,培育全球视野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夏清老师
大家好,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夏清,我承担的是本科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国史、国情,理解今天的中国从何而来、中国与世界经历了怎样的互动与博弈等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历史与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我们都知道,中国“近现代”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包涵有特定意涵,其中之一便是“世界性”。“纲要”课教学自然应与世界历史同步,继而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
在纲要课的讲授中引入“世界历史”,帮助学生培养起对“他者”的认知,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在鸦片战争一章中引入中印英三方有关白银、棉花、茶叶贸易体系,以及英国议会围绕开战与否展开的争论,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中国的立场,也可把握西方的逻辑。在讲授晚清民初国内政局的变动时,引入英日俄三方在东北亚的争夺与冲突,可以帮助学生在更宽的视域下把握中国在东亚格局、世界棋局中的变动。所谓的“世界”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中国历史恰是在这样的纷繁复杂的格局之下展开的。
世界历史既指超出一国范围的历史,同时也暗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成为了我们理解中国革命何以如此的重要理论援引。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从历史中挖掘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理应成为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