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行锦囊 | 张牧云:运用校史资源,映射青年的选择

张牧云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 2022-07-15

编 者 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思政课中的能力培养


张牧云:运用校史资源,映射青年的选择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牧云老师


大家好,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牧云,我承担的是本科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在2020年春季学期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阅读中国近现代史一手文献的兴趣不足,欠缺研读史料的入门练习,学生也希望了解运用一手文献进行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了做研读史料的引路,除了帮助学生构建贯通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体系,我还尝试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校史资源。


例如,在讲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穿插了“清华留美学生与中国革命”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在美国档案馆、图书馆收集有关清华留美学生资料的过程,通过屏幕共享,与学生一起阅读施滉、冀朝鼎、徐永煐在清华求学以及赴美参加革命时期的书信、会议纪要、报刊资料,学生在互动区实时提问,各抒己见,师生一起“破案”,在新发现的一手文献中生发问题,寻找历史线索,重现施滉等一代清华学子在中国与世界之间互动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施滉等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思想转变之路,探寻他们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


校史中的人、事、物对于“00后”大学生亲切、生动,可以提升学生在线上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增强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研读一手文献的能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