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行锦囊 | 郭庆来:鼓励做高水平研究,建立跨年级的学术共同体

郭庆来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 2022-07-15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工科课中的立德树人


郭庆来:鼓励做高水平研究,

建立跨年级的学术共同体  


清华大学电机系

郭庆来老师


大家好,我是电机系的郭庆来,我承担的是研究生的“高等电力网络分析”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这门课主要是为电力系统方向的一年级研究生开设的,选课学生以博士生为主。如何通过课程学习夯实研究生的专业基础,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牢固树立起正确的学术规范意识,是我在这门课程中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强化创新导向,鼓励同学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去做深入思考,完成高水平的“探究性论文”。每年同学们的研究报告都将汇编成册,供后续同学借鉴。这种不限主题、无标准答案的研究,给了同学们充分的创新空间。多名同学的课堂论文经过修改后,发表在本学科顶级学术期刊上,很多同学在我这门课程中完成了他们人生中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


通过调研已结课的学生,我发现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他们对于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此,对于每个同学完成的“探究性论文”,我模拟学术期刊的投稿与评审架构,引入“同行评议”机制,每份研究报告都将经过两位曾经修过该课程的高年级同学的匿名评审。这样,每个同学在读期间,至少会有两次机会,在不同时间节点参与到这门课程中,实现了上课同学和高年级学长的互动与双赢。


课堂知识的学习和最终应用存在一定的“时差”,反思我们所做的课程设计,实际是在解决和利用这个时差,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围绕课程内容打造一个涵盖多届学生的微型学术共同体,实现研究生全培养周期内的闭环育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