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 梅赐琪:教师课堂自信的辩证法

梅赐琪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 2022-07-15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梅赐琪:教师课堂自信的辩证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


梅赐琪老师


大家好!我是公管学院和写作中心的梅赐琪。我承担的本科生课程包括“政治学基础”和“讲好知识的故事”,今天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教师课堂自信的理解。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让我们从一个问题开始。教师在课上应该呈现出多大的自信力呢?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自信是一个褒义词,听起来应该是越多越好。然而,美德总是自相矛盾的。老师的自信会不会影响到课堂的开放性?老师的自信会不会让学生产生“我不懂,是我的错”的消极心理呢?


我给大家的参考建议是老师“要自信,也要会认怂”。


一方面,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有强大的自信,或者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要有信念感。与学生相比,老师在知识和经验储备上占据优势。也因此,老师应该承担起课堂领路人的角色。老师当然不是全知全能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面对知识的未知世界,老师流露出来的犹豫、畏惧以及“高贵”的虚无感,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强烈的负面心理暗示。自信,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老师也要随时做好认怂的准备。老师只是学科中一个细分领域的研究者。讲授一门课程,难免会有知识的薄弱环节。展现自信的时刻,就可能是老师暴露弱点的时刻。但是,如果弱点被学生抓住,那这既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契机,也是老师进步的重要时刻。我自己也时不时地会被学生抓到我没有读过的文献,我不知全貌的案例。我的做法是当场就认怂:留下这个问题,课后迅速给学生找到相关资料,给全班同学写一封信解释:不光提供更对的说明,还要提供我为什么会错的心路历程。


能走上讲台,是我们工作额外的礼物。老师要自信,就算偶尔绊倒了一下,也要自己开心地爬起来。这就是我的课堂自信辩证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