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 教研院阎琨: 用社会之镜来反观自我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阎琨:用社会之镜来反观自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阎琨老师
大家好,我是教育研究院的阎琨,我承担的是本科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导论”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要构建起系统全面的社会科学视野,系统的方法论训练必不可少。想成为合格的社会科学学者,既要有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的洞察能力,也要有撸起袖子踏实研究的实干精神。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导论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同学们建立一套完整客观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从而揭开社会科学研究的神秘面纱。
希腊德尔斐神殿上镌刻着著名箴言 “认识你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看清自己,所以拉康说要有镜子。社会学的价值正在于提供了这样一面反观自我的镜子。在社会学课堂上,有着个体叙事的生动和鲜活,有着故事表达的本能和冲动,有着我者和他者的交汇与包容,有着心灵与自我的证据与足迹。
课程在西方经典理论和方法中间,穿插一个又一个事例或是社科领域的经典研究。从个体成长到结构功能主义,从孩童时代回忆的深切关怀到着眼于身份认同的个案研究,从文化族群差异到符号互动理论,试图以此如芥子纳须弥般带领学生叩开社会科学研究殿堂的大门,亦形成关于世俗伦纲的洞见。那些遥远的概念,那一个个有趣的社会学谜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社会学特定研究方法的精妙所在。由此,同学们与社会学经典命题直接发生“对话”,并在“种族”、“阶层”、“性别”等不同视角下展开讨论,深化对于“人与社会”这一宏大命题的感悟。
这个过程奇妙而美好,每周90分钟课堂中,希望同学们能尽情感受作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个体,作为社会宏观结构中的一环,其可为与不可为的限度、命运之力与奋斗拼搏的意义。涵泳其中,学生不仅能获得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更重要地,得以鸟瞰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唯其如此,才能明确一己之力与世界洪流的关系,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