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 生命学院杨扬:以历史认识科学,培养超越的勇气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杨扬:以历史认识科学,培养超越的勇气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
杨扬老师
大家好,我是生命科学学院的杨扬,我承担的是本科生“生命科学简史”通识荣誉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现代科学史研究关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的新问题,而科学和科学家们身处于这些背景之中。我的课程不仅想让学生掌握生命科学从起源到当下的飞速发展的理论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想让学生们认识到生命科学的发展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地位,认识到生命科学史和人类历史的密切联系。为此,我准备了三个锦囊。
第一个锦囊是“从科学难题的破解历程出发”。比如科学家们如何从肺炎的研究中发现遗传物质的奥秘;如何从不小心感染的培养基中获得灵感,进而研制出疫苗;以及如何从染色技术中寻找到思路来治疗癌症,等等。通过讲授科学家破解科学难题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培养他们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第二个锦囊是“联系具体事件来展示历史”。我们在课堂上会以人类基因组计划、抗生素的发现、艾滋病的历史等为切入点,介绍理论发展和技术攻坚。同时,学生们会就相应的社会话题比如测序技术的普及带来的争议、抗生素的滥用、世界各国如何面对疫情等展开讨论。
第三个锦囊是“以历史来认识科学”。19世纪拉马克提出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经历了在20世纪被质疑,而到了21世纪又被表观遗传数据所支持的过程。我们在课堂上展示这一科学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和科学家的发现故事,希望转变学生们自然而然认为科学家具有权威性而不可挑战的观念,树立他们在科研上敢于做少数派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