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 社科学院钱静:从降维到升维,从俯视到平视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钱静:从降维到升维,从俯视到平视
钱静老师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
大家好,我是社科学院心理学系的钱静,我承担的通识课程是“心智、个体与文化”及“心理学入门”,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心理学通识课吸引了不同背景的学生。学生对这门课的预期不同、基础不同、能力也不尽相同。如何把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多元、文理交融的课程,在一学期内呈现出来?我的做法是先降维,再升维。
降维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为学生搭建认知图谱:把本学期要覆盖的主题、核心概念以及知识点,通过详细的教学大纲描绘出来。第二步是对知识进行模块化处理,使知识得以沉淀。我按照认知图谱的主题,制作了“走进心理学”的慕课,把大部分课程内容沉淀为42个视频,共计446分钟。通过慕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把知识点凝结在一张平面图之上。学生凭借认知图谱,就可以按图索骥,开展自主学习。
有了慕课后,面授课堂该如何教学呢?这便需要将课堂升维。为此,我开始尝试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需要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一方面,我经过反复尝试,改良设计,慢慢把课堂时间越来越多地交到学生手中。另一方面,我力图在45分钟内,把学生们从课本、慕课所接触到的知识点在课堂上立起来。在跟学生分享讨论的过程中,利用历史资料、访谈录像、研究文献等材料,使得核心概念可以得到立体展现。一个知识点,不再是平面上的一个点,而是“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有血有肉”的立体结构。“有前有后”,就是说学生能够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来,又是怎么被解决的,它的未来还有哪些更待探究和解决的好问题、大问题。“有上有下”,就是说问题的基础概念是什么,应用场景是什么,与哪些学科可以交融,未来可以如何展望。“有血有肉”,就是通过呈现学科发展的故事,让学生体会背后的治学态度、价值关怀、以及如何看待学术研究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败。
从降维到升维指的是对课程的内容的构建,而从俯视到平视是我慢慢体会到的对学生的态度。从俯视到平视,需要以开放的心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待课堂传授的知识并还原“学习”的过程。这是我四岁的女儿给我的启发。我以前总是站在大人的视角,告诉她应该学什么,做什么。现在,我学会了俯下身来,与她平视,以她的视角去看,去学习,去理解,去领悟。我认为教学也可以有这样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让教师从“sage on the stage”转变为“guide on the side”。与学生并肩前行,才可以成为最好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