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课中的立德树人 | 建筑学院青锋:为“三位一体”搭建桥梁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设计课中的立德树人
青锋:为“三位一体”搭建桥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青锋老师
大家好,我是建筑学院的青锋,我承担的是本科生的“当代建筑设计理论”与“建筑设计”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我们今天强调“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其中“三位”很清楚,分别是“价值”“能力”与“知识”,但是“一体”则较为模糊,并没有直接与其对应的教学内容。我在建筑学院同时担任理论课与设计课教师,理论课会倾向于知识与价值,而设计课倾向于设计能力。但是我发现,虽然这三者应该成为“一体”,但是学生很少能够在理论课内容与设计课实践之间建立联系,仿佛这完全是两门不相关的课程。这让我意识到,“一体”的实现或许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才能达到“一体”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特殊的教学环节来推进价值、能力与知识的融合,而不是让学生自行摸索。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所采用的对策是跨越课程边界,主动地搭建桥梁。比如在理论课中,利用各种方式将经典理论议题与同学当下设计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关联起来,让同学意识到经典理论与他们图板上的草案息息相关。在设计课中,除了具体方案指导以外,我也会花时间多讲一些理论,让同学明白设计语汇背后的知识背景与价值诉求。
经过几年的尝试,我看到同学的设计作品在创作水准与文化内涵上都有显著的提高,这说明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总结起来,我的建议是:应该针对“一体”设定特殊的教学环节,才能更有效地达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