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 医学院王大亮:于细微处见真灼,于无声处塑人格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王大亮:于细微处见真灼,于无声处塑人格
王大亮老师
清华大学医学院
大家好,我是医学院的王大亮,我承担的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课程“疯狂的细胞”。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疯狂的细胞”课程主要讲述关于肿瘤学的发展史,肿瘤的流行病学与预防,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等内容。考虑到医学课程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思政元素通过恰当的思政方法如盐在水、润物无声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既做到了课程思政,也有效促进了非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
第一,在知识细节中体现思政元素。回顾肿瘤学发展史中对于中医的关注,了解肿瘤病因中对于预防空气污染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注,学习肿瘤诊断与治疗中对于医患关系的关注、探索肿瘤机制中对于创新科研的关注……。总之,思政元素在肿瘤知识教学中的每一章节都可以挖掘它的存在。
第二,在教学细节中体现思政方法。一张图片、一个案例、一道题目、一则故事、一篇文献、甚至是一句感人的话,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医生职业的不易、改进医患关系,看到我们国家在肿瘤事业取得的进展,激发学生未来从事肿瘤事业的热情,增强科研创新硬核能力的挑战都是有益的思政教育。
于细微处见真灼,于无声处塑人格。医学通识课,课程思政与医学教学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