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 新雅书院李震:中国哲学中的智识训练与人格修养

李震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 2022-07-15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李震:中国哲学中的智识训练与人格修养




李震老师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大家好,我是新雅书院的李震,我承担的是本科生“中国哲学”通识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中国哲学”既是新雅哲政经(PPE)专业的必修课,又是主要面向大一学生的通识课。这种复合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哲学”这门课必须兼顾专业能力和通识素养的培育。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精神传统,中国哲学具有兼重求真、求善、求美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国哲学”这门课不只是一门知识课,也是一门思想课;不能只有智识的训练,还必须同时也给学生以人格的导引和情感的陶冶。离开了价值维度的中国哲学,是不完整的


为了兼顾专业性、通识度和价值培育,我在课堂讲授中,特别着意选取中国哲学传统的精华内容和核心经典,通过贴近文本的讲读,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文本细读和概念分析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致力于将经典当中蕴含的价值维度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四书》当中,《大学》对修齐治平的期许,《论语》对忠信孝悌的提揭,《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高扬,以及《中庸》对诚与中和的描摹,这些都不只是纯粹知性分析的结果,更是人格修养的体验和心得。这些价值性的内容人人可以体会,但又只能通过情境性、学理性的讲述才能得到凸显和深化;而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真诚、恰切的讲授,让中国哲学的精义与学生的心灵相遇


不同于纯粹知识的标准、普适,德性的塑造似乎往往更多依赖教师个人的阐发和课堂情境的引导。这对教学提出了复杂的要求。我的体会是,有必要对课程加以系统的设计,让课堂的内容、形式和氛围共同组合成推动知识和德性修养的力量。古诗有云:“道不虚行只在人。”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育,而所有这些传授与培育的前提,永远是教学者自我的投入与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