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 天文系毛淑德:胸怀宇宙,读天之文

毛淑德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 2022-07-15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毛淑德:胸怀宇宙,读天之文




毛淑德老师

清华大学天文系



大家好!我是天文系的毛淑德,我承担的是本科生通识课“天问:宇宙之美”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来自于不同院系,不仅包括理工科,还包括社科院系,且高、低年级学生各半。可以说,天文学是所有自然科学中跨越空间和时间尺度最大的一门学科,它与人类的宇宙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哲学观都有着紧密联系。所以,我希望这个课程能够带领学生们思考一些大众关心的问题,比如宇宙的起源和终极命运,星星为何发光,系外行星和地外生命存在与否,黑洞能否拍照等等诸如此类引发了广泛兴趣的话题,从而对浩瀚的宇宙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真正欣赏到宇宙之大美。在课堂上,我们通过讲解天文学史中的重大发现帮助学生们洞悉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观测到的科学事实来推翻旧理论、建立新理论,加深学生们对科学发现过程的认识。


比如,古希腊人曾认为宇宙是完美的,天体都应该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即为地心说。但后来在观测天上的行星运动时,却发现了行星的非匀速运动和逆行等诸多问题,据此,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众多科学家们前仆后继的努力,最终衍生出以万有引力为代表的基础物理理论。可以说, “观天”引发了地上的第一次科学革命。


现代的天文学可以给出元素周期表里约一百多种元素的来源:人体内很重要的碳、氮、氧元素基本来自于恒星的演化,而其他元素则部分来自于宇宙大爆炸时期,部分来自于双中子星的剧烈碰撞阶段。遗憾的是,如此多的元素中却没有一个是我们中国人发现的。因此,我也在课堂上和学生提及,希望未来的教科书中能看到更多中华民族的贡献。


这门课程致力于为那些对未知宇宙充满好奇心的同学,打开一扇窥看宇宙的窗户。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他们能够具备欣赏宇宙深层次美丽规律的基础知识,读懂丰子恺先生所说的“天的文学”,并以更宽广的心胸去做人、做学问,为社会做贡献,在未来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携手探索浩瀚宇宙,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伟大宏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