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课中的立德树人 | 土木系冯鹏:课程思政“三把斧”,有破有立有精神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工科课中的立德树人
冯鹏:课程思政“三把斧”,有破有立有精神
冯鹏老师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大家好,我是土木工程系的冯鹏,我承担的是本科生的“混凝土结构”课,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工科课程的专业性较强,教师必须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投入大量时间。在这一基础上,课程思政如何开展?对此,我通常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方案。
首先,要提精神。我经常结合国内重大工程的动态和中国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把新信息引入课堂,并与国外的情况进行同步对比。这样,课程知识点与与国家技术发展的大背景就能自然结合起来。比如,我会从港珠澳大桥具有长寿命特征入手,讲解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从北京大兴机场跑道的混凝土抗裂问题入手,讲解混凝土的收缩。加入这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案例后,可以使同学们有自豪感,增强他们的从业信心和爱国意识。
其次,要加担子。我把最近发生的工程事故或工程灾害引入课堂,与课程知识点结合起来讨论。比如,无锡桥梁侧翻事故发生后,我借用这个案例,讨论可靠度设计方法的合理取值;我也会用频繁发生的无梁楼盖结构的事故问题入手,讨论抗剪破坏问题。这些讨论常以第一视角开展,让同学们意识到专业学习和工程工作所承担的重大责任,以强化同学们的工作责任心和担当意识。
第三,要抵歪风。社会上常流传着一些对学科的负面认识,或是一些错误的认知。对此,我会主动加以澄清和剖析,甚至对其进行批判。比如,有人会把土木工程专业“黑”成工地搬砖,也有些人认为,国内各类工程事故的原因,都是相关人员贪腐的结果。我会结合课程知识点,对具体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再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要求学生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样,可以帮助同学在无形中形成对学科与科学的正确认识,牢固树立积极进取的价值观。
在课程中从以上三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既能使课程内容生动活泼,又能潜移默化开展课程思政,从而在专业课中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