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丨艺教中心张伟:美育在于润物无声

张伟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 2022-07-15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张伟:美育在于润物无声


张伟正在上课

大家好,我是艺术教育中心的张伟,是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舞蹈队指导教师,也承担本科生通识课“舞蹈审美与创作实践”,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作为一名专业舞蹈老师,面对通识课中没有舞蹈基础的同学,让他们主动跳舞,还要创作,这“靠谱”吗? 


用最自然的方式发觉舞蹈,把最真挚的感受付诸于编创。这个课程突破了模仿动作的教学手法,课程的第一部分是——课例,将主要环节设定为主题导入、纯粹体验、以引发学生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并分享自身感受等,力求打通舞蹈原理与其作为生命情调外化形式的本质之间的关系,将感性活动和理性思维并轨,从而全面开发身体智能。比如,第六讲《环境舞蹈》在户外“荒岛”进行,从庄惠之辨“游鱼之乐” 开始,立足物我两忘、寄情于景的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将身心置于环境之中,让学生有了纯粹的体验之后再进行编创。要知道,经典作品往往源自透彻的心灵体验。


从“写作”视角出发,通过“艺”实现“人”的教育。课程的第二部分是作品创作,以创作为手段,以“身体写作”的视角,引发自我认知——用身体思考、传达内在、张扬生命力,展开舞蹈服务于人的多种可能性探索。开课八年以来,本课程共收获原创作品40余个,如《礼赞》、《生命》、《童年不再》、《谁偷走了我的灵魂》等,都源自学生真实的感受。在期末学生反馈中的关键词有:解锁身体、用身体表达、心与心的沟通、释放压力、每周最开心的事情、很“靠谱”的课,等等。


用简单的、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去触碰舞蹈于生命最为本质的意义,这是我教学的追求。美育在于润物无声,愿能滋养国之栋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