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作课中的立德树人 | 人文学院袁艾:多维视角讨论孝的美德与义务

袁艾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 2022-07-15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写作课中的立德树人


袁艾:多维视角讨论孝的美德与义务


袁艾老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大家好,我是人文学院的袁艾,我承担的是本科生写作与沟通课程之“孝的美德与义务”,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自古以来,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年子女尽孝,一方面要在法律责任上履行赡养侍奉父母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在道德层面表现出孝顺、敬爱以及劝谏父母的美德。然而,随着家庭构成模式的改变及观念的演进,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传统的孝道都面临着来自理论和实践的挑战。


本课程旨在从社会学、心理学、传统文化观、传统伦理观等不同面向,对孝的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深入传统文化脉络,我们一起反思孝的概念在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中的变迁。伦理层面,我们追问,基于什么理由,我们可以把孝当成一种美德和义务,他们在当今中西社会文化中是否依旧具有理论正当性。社会制度层面,我们思考孝道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构成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联性。心理角度,我们关注孝道对亲子关系的利弊作用。当我们将“孝”纳入现代社会文化中来考量,我们便可以深入理想与现实之间,通过对理论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照,呈现孝道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距离,以及理想与现实共存的必要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