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作课中的立德树人 | 写作中心王沛楠:在思考与写作中理解复杂性,提升批判性

王沛楠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 2022-07-15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写作课中的立德树人


王沛楠:在思考与写作中理解复杂性,提升批判性







清华大学写作中心

王沛楠老师


大家好,我是写作中心的王沛楠,我承担的是本科生的“写作与沟通”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我开设的写作课主题是“信息社会中的隐私”,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信息社会中存在的数字伦理和隐私保护问题并完成相关议题的写作。在写作中,学生会尝试提出“应当加强立法”、“必须制裁侵犯隐私的行为”和“加大对数字平台的监督”等比较空泛而缺乏实际意义的结论。如何在提升学生数字伦理的同时培养有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社会情境下的数字治理与隐私保护,是我设计课程内容的出发点。


因此,我借鉴了经济学中的“三元悖论”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隐私保护中存在的“不可能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端点代表着三种无法同时实现的目标或价值,通过绘制这一三角形引导学生理解企业、政府和用户等不同主体在信息社会中可能存在着利益冲突,进而帮助学生意识到在有限社会资源的约束下,隐私保护的期待可能会同产业发展动力、企业盈利动机和政府监管能力等诸多其他要素相互掣肘。绘制“不可能三角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有效的公共政策应当充分考虑现实的约束条件和多元利益的博弈。同时,我也希望学生借此了解,说明一个问题无法在现有社会条件下被解决同样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


写作课同时也是思维课。通过这一环节,我期待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性、提升批判性,并将这种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运用到日常写作与学习生活之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