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丨经管学院姜朋:开展课程思政,解决“思而不学”与“学而不思”问题

姜朋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 2023-01-05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通识课中的立德树人

姜朋:开展课程思政,

解决“思而不学”与“学而不思”问题


大家好,我是经管学院的姜朋,我承担的是本科生“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要取得实效,离不开学习者的参与和配合。这也是“外因靠内因起作用”的应有之意。为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克服学生“思而不学”和“学而不思”的问题。


杨绛先生曾告诫青年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是“思而不学”的典型表现。


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质料”以便作为学生思考的基础,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所谓“适当”,一方面是说其内容要与课程目标相匹配,另一方面也是指其数量、难度在学生承受范围之内。


这就要求教师在遴选教材、阅读资料、讨论素材等方面下功夫,选择那些既契合课程教学目标,又贴近学生年龄、经验特点的材料。


好的、能引发学习兴趣的质料,往往能起到“人叫人千声不语,物叫人无声自来”的作用。在这方面,校园的近期热点,同学身边发生的事件,学生普遍关注的文娱、影视作品等等,都可以成为备选的质料来源。


用内容有趣的质料吸引学生,培养其阅读(进而也是学习探究的)兴趣,辅以课程平台的强制性要求,就可以有效缓解甚至解决“思而不学”的问题。


“学而不思”问题,则可以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形式来加以化解。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度,设计师生、生生互动环节,以引发思维的碰撞,推动学生(不只是个体的,更是群体的)思考。此外,布置必要的书面作业,以及实践性作业,也有助于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里“酝酿”“发酵”,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入脑入心的目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