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中的立德树人 | 化学系陈永湘: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学习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基础课中的立德树人
陈永湘: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学习
大家好,我是化学系的陈永湘,我承担的是本科生“有机化学A2”理论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有机化学是物质科学领域中侧重于研究有机分子与分子聚集体的实验科学,教学内容体量庞大。学生的刻板印象是:知识点繁多重记忆、千头万绪难厘清,因而产生畏难情绪。秉持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我开展了以下教学尝试:
第一,采取研究型案例研讨授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重要反应及其机理。基于有机化学的学科属性,以提出科学实验中的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思考的内驱力。遵循“物质结构决定性质和反应活性”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针对关键问题,结合已掌握的有机化学知识和思维方式,站在研究者的角度(代入感强),先大胆提出分析假设,再考虑采取合适的实验手段去探究和论证反应的机理,最后总结归纳出基本规律,并推演到分析判断同类型其它反应的机理和调控因素。
第二,将有机化学重要知识点与前沿应用研究结合,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有机化学的许多基础知识点发现早,相关实例比较陈旧,学生常有所学理论与现代有机化学前沿研究有距离的感受,不易产生学术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相关前沿研究进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更大程度上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如:经典的酰基亲核取代反应在现代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材料学、药学等领域都有新应用和新发展,硫酯介导的酰胺键形成反应是蛋白质化学合成的核心步骤,酯基交换反应是构筑一类新型可降解材料的关键点。
第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羧酸的酰基亲核取代反应章节,通过阅读原始文献和观看纪录短片,带领学生回顾了我国科学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艰苦环境下,利用酰基叠氮与氨基的缩合反应,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全合成了具有天然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挑战了人类化学合成的极限,为制备和改造生物大分子提供了重要途径。通过这种方式,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习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的科学研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