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科课中的立德树人 | 人文学院赵金刚:涵养心性,心有家国

赵金刚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 2023-01-05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文科课中的立德树人


赵金刚:涵养心性,心有家国



大家好,我是人文学院的赵金刚,我承担的是本科生宋明理学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重要发展阶段,因其特点,也被称为“心性之学”,其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十分紧密。以往的宋明理学教学,往往侧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把哲学思想讲出来,而较少注重结合理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的切身问题开展立德树人、家国意识培养。


我在上课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问题与理学思想的呼应。如面对学生“卷”的焦虑问题,在课程设计上我把“青年王阳明”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进行讲授,透过王阳明的生命历程,特别是他在焦虑中的自我突破,讲明“立志”的意义,进而让学生反思自我处境与古人生命、学问的关系。


此外,理学家特别重视家国情怀,在这点上,我在课程内容上突出了一些人物和细节。如在理学的引入时特别注意范仲淹这个人物的意义,特别是范仲淹对宋代士风的砥砺以及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精神;在讲授朱熹时则重视他与辛弃疾、陆游的友谊,以及提出文天祥与朱熹之间的关联,文天祥的《正气歌》与朱熹思想一脉相承。


当然,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特别是如何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更是一个问题,在讲授相关问题时如何做到不刻意,值得进一步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