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坛随笔】 何楚燕: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潮州教育 2024-07-17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为搭建教师交流展示平台,服务教师学习成长,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潮州教育”公众号开设“教坛随笔”“教学札记”2个专栏,陆续刊发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全市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其中“教坛随笔”主要刊登教师在教育理念、学习成长、职业感悟等方面的文章,“教学札记”主要刊登关于教育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文章。本栏目每周刊发一期,敬请关注。同时,希望全市广大教职工踊跃投稿,互相比学、互相赶超,围绕当前我市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教育强市工作部署,就教育教学各方面谈思路、想法、举措、建议、体会等等。稿件篇幅请控制在3500字以内,投稿请附联系方式,投稿邮箱:czsjyjbgs@163.com。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

       师生关系


枫溪崇礼中学    何楚燕


有人把老师比作蜡烛,燃烬自己,照亮他人;有人把老师比作春蚕,牺牲自己,吐丝为人;人们常将老师比喻为园丁,修剪枝桠,助木成才。然而,随着现代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老师已经从以前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指导人”,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当中,不但要认真将课教好,更要学会和学生交朋友,和学生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那么,老师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跟学生交往,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以理解为基础,将“爱”贯穿教育全过程

“理解万岁!”人与人间的相互理解,是建立共识的重要前提。老师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已,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特别是班主任,更要学会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心理活动和生活状况,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理解为基础,将“爱”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致力营造和谐师生关系。为此,我总结为两大原则。

一要尊重学生。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需求,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懵懂的阶段,自尊心强,叛逆心也强,再加上大多平时在家都是娇生惯养,很多人都把人格看得很重。因此,教师应该把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当学生犯错误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必须尊重其人格、遵循其性格,谆谆教导、循循善诱,而不能挖苦、嘲讽,甚至是打骂。因为,错误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导致“教育失效”。所以,老师在平时工作过程中,要以正确的方式去教导学生,以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为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要关爱学生。师爱如春雨,润物细无声。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在教育过程中,师爱是极其重要的。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动力,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成功的教育。老师只有有了爱,才会对自身的教育对象产生信任与关爱,才会自觉用伯乐的眼光去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才会有追求卓越并不断革新的上进精神。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博士指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从根本上讲,是一份只讲奉献不求报答的关爱、是一份严慈相济的关爱。这种圣洁的感情也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情感土壤。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坚持将爱心倾注到班级管理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对学生广施仁爱、一视同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教导是不遗余力的,老师的批评是用心良苦的,老师是真心期望他们健康快乐并成长成才,从而心甘情愿接受老师的教导。

但爱,也要讲究个度,不能把关爱变成溺爱,甚至是纵容,不能把学生当成宠物,只求学生听话,其他的听之任之,而是要在爱的基础上对其严加管教,做到严管厚爱,确保教书育人工作顺利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将情感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进而让学生“亲其师、敬其师”,进而“信其道”。

二、加强沟通交流,培育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树立良好形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也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前提。

一要树立良好形象。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现象,那就是:有的老师外表看上去温文尔雅,却能让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学生乖乖地听话;有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却能让桀骜不驯的学生心服口服;而有的教师一批评学生,却总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抗,甚至是持久的抵触,以至于思想教育工作根本无法进行……以上种种现象,很值得老师们深思。同时,这也充分说明了思想教育工作除了要重视方式方法之外,也要注重树立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作为教师,必须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不袒护学习好的、不漠视学习差的同学,要在学生心中树立公平、公正、平等的教师形象,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同时,老师也必须提高自身素养,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言听计从”。

二要强化沟通交流。老师主动和学生沟通,就更能及时了解学生行为形成的背后原因,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知其为,更知其所以为,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彼此接纳的目的。比如,学习上多交流,教他们学习方法,帮他们解答疑惑,推荐他们看有益的书籍,并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向上向善;生活中多关心,倾听他们的想法,谈论他们喜欢的话题,与他们打成一片,做到亦师亦友。对待“后进生”,特别是有“破罐子破摔”自卑心理的,更应该加强交流,多加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进而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要加强与家长沟通配合,强化“家校联系”,齐心协力管好教好孩子。

三、优化管理制度,让班级管理规范有序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也是其中关键一环。我认为有两点需特别注意。

一要注重科学民主。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管理制度,要尽可能体现学生的共同意愿,才能顺利施行,取得实效。因此,在制度的拟订过程中,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将群体的意志有机融合到班级管理制度中;同时,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请部分在班级里比较有代表性的同学参与到制度制订中来,将学生的合理性建议吸收到班级管理制度中,力求制订出来的制度贴近学生实际。

二要注重重奖慎罚。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罚与奖往往过于绝对。传统的体罚式教育,诸如责骂或打骂,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相反,还会触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诱发学生的对抗情绪。另一个极端,是对学生过分溺爱,一味的表扬和宽容,虽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却不利于良好习惯和品质的养成。所以,两者都不是“人性化”的教育方法。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对于学生轻微的违纪行为,老师可以及时开展谈话提醒,进行说服教育,让内心的遵规守纪外化成外在的循规蹈矩;对于较严重的违纪行为,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做到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老师心服口服,进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一好,班级的气氛就会自然而然和谐起来,学生也就会逐渐地喜欢上这个集体并开始安心学习。

当然,要建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而是需要老师们日以继夜的艰辛付出。但只要对学生有“爱”,老师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尊敬,师生关系也就能得到和谐发展,传道授业解惑的辛劳就一定能产生强大的推力,从而鼓舞着莘莘学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编辑|施骏烁

美编|唐尚清

编审|刘世通




【教坛随笔】庄楚金:2023年深圳市光明区教科院跟岗学习心得

【教坛随笔】林青华:涵养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聚焦新课标语境下初中阶段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坛随笔】陈媚霞:如何培养自信阳光的孩子

【教坛随笔】王斐:教育因班级活动而更有温度

【教坛随笔】徐文君 余秀芬:课”随童心 “程”现精彩——一条大青虫的故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