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百二十年出英才,今朝看我交大
为国为民为心,竢实自当扬华
《校友志》志在校友
志在交大,志在传承
骨子里一脉相承的是热血
才能折射出如此风采
■■■
历史沉淀为交大镀上一层光辉,建校125年,一代代交大校友凭借爱国荣校的情怀、过硬的专业知识、负责的办事态度、不屈的奋斗精神,书写出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传奇。让我们跟随【校友志】系列推文,去聆听他们的故事,去感受他们的情怀!
工作多年,孙英杰一直致力于新建铁路桥梁勘察、结构设计及桥梁运维管养的研究与实践,主持和参与了国内外五十多座大型桥梁项目,范围涵盖铁路、公路和市政工程,先后荣获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十佳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国家专利20余项,其中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1997年夏天,少年孙英杰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年少的他早已感受到中国与其他国家在交通、建筑上的差异,为了学以致用,报效祖国,孙英杰选择了西南交通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2001年毕业后,他选择了中铁桥隧技术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桥梁工程师的职业生涯。2003年,孙英杰打响了他作为设计总体负责人的首战。这个项目是北京地铁五号线第十合同标段工程。该项目包括了三区间和三车站,涵盖了轨道曲线斜拉桥(国内首座)、变高度轨道结合梁、多类型混凝土连续梁、下穿铁路地道桥、超高度挡土墙、高架车站、地面车站等。对于刚毕业两年的孙英杰来说,这个项目确实是压力很大,但作为一名热衷桥梁事业的党员,他义不容辞,也必须勇往直前。功夫不负有心人,工程在2007年顺利通车。此后该项目先后获得詹天佑奖、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等荣誉。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2012年,孙英杰主持设计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这是国内第一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其可行性研究报告获中国中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提起这座桥,孙英杰也是记忆深刻,“当地的地理条件很差,而且每年7级以上的大风天超过200天,有效施工时间很短。”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全长16.34公里,地处世界三大风口之一,以“风大、浪高、水深、涌急”著称,浪涌最高可达10米,波浪力也是长江等内河的10倍以上。面对复杂的建设条件,孙英杰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因地制宜地采用了新技术,如超大直径钻孔桩基础、大跨度全焊钢桁简支梁、两节段全焊钢桁梁段架设、双层钢桁结合梁构造、永临结合防撞体系等一系列跨海桥梁建设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孙英杰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拼命三郎”的工作态度让同事敬佩。孙英杰坦言:“造桥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平潭海峡的这座公铁两用桥让我突破了自己,也为以后的公铁两用桥的建筑打下了基础。”孙英杰不仅是一名专业的桥梁工程师,还是中铁桥隧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2001年,还在学校读书的孙英杰受到了身边党员老师、党员同学的影响,一直向往能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老师和同学都是以身作则,班里的氛围特别好,再加上以前学历史,我觉得能成为一名党员非常光荣。”如今,身为公司党委书记的孙英杰,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时刻保持责任意识,起模范带头作用,定期开支部会议组织公司党员学习党的知识,他要求全体党员用思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技术工作,让党员带动大家一起前进。满腔的工作热情、忘我的敬业精神、扎实的设计功底、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精益求精的设计理念、开拓创新的胆识魄力,这就是同事眼中的孙英杰。对于未来规划,孙英杰用了八个字来总结,那就是“探索未知,勇攀高峰”。“未来随着桥梁建设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桥梁工程在理论创新、新材料研发、装备研发和建造技术等领域也会不断进步,相信通过业内同仁的不懈努力与奋斗,中国桥梁作为‘中国制造’的‘国家名片’,必将更加闪亮。”孙英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