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璧山办学旧址访问记
抗日战争期间,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内迁湖南、贵州等地办学。1944年4月,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日军称之为“一号战役”),目的是为了挽救在南洋的颓败,消除美军远程轰炸机对其本土的威胁,决定在中国战场上打通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以连接从东北,经北平、郑州、武汉、南宁通往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摧毁中国南部的中美空军基地。
11月日寇在占领桂林、柳州之后,又攻占黔南独山。独山离我校办学地点贵州平越县(现福泉)仅百余公里,当时在学校已经能听到传来的炮声。在此情况下,学校师生再次从贵州撤到四川。在重庆校友们的帮助下,学校决定将流亡到陪都重庆的师生迁往位于重庆西边40余公里的璧山县丁家坳,因为此地有一处闲置的交通技术人员训练所可供办学使用。
璧山县面积914.57平方公里,当时人口约33万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成渝、绵渝公路分别于1932年和1934年竣工通车,缩短了璧山与重庆的距离。这里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在抗战时期,一大批军政机关、大专院校、金融、卫生机构迁入璧山。其中有国民政府教育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训部,经济部商标局等部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们学校来到此地办学也为当地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1945年2月15日,我校师生齐聚璧山丁家坳,开始上课。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但苦于没有搬迁经费,唐山工学院只得在璧山继续办学,直至1946年6月20日,才离开璧山返回唐山。
为了记录学校这段历史,我根据史料撰写了电视纪录片《一所大学的抗战》脚本,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更多的人了解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的历史,能感受到知识分子在这场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2年7月16日,我随《一所大学的抗战》摄制组,来到璧山拍摄现场考察,使我有机会看到当年校友们学习和生活过的旧址和旧居。
重庆市璧山高铁站
璧山现在已经成为了重庆市的一个区,学校当年在丁家坳上课的教室紧靠老成渝路,我们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旁的一块巨石,巨石上刻着“西南交通大学抗战时期校址 ”几个大字,下方注明时间是“1945.2——1946.8”,并注明当时校名是“原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 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这块石碑是西南交通大学120年校庆时,由西南交通大学重庆校友会捐赠而立。
位于旧成渝路旁的西南交通大学旧址纪念碑
下了公路,就是当年学校的校舍,当初共有七排教室,据当地老乡介绍,紧靠公路的第一排教室原来是个两层的楼房,解放后,曾用来做小学校,而其余几排平房在土改时分给了农民,现在均已拆除,改成了民居。如今小学已搬迁,小学的楼房改建成了平房,被一个公司租来当库房。
我校抗战时期旧址指示牌
由于多年失修,房屋已显破旧,外墙上挂着一块学校制作的木牌,标题是“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璧山办学纪念碑记”,全文如下“卢沟桥事变,日寇犯我华夏,山河破碎,唐山沦陷。为保存文脉,育交通人才,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于湖南湘潭复课,师生纷至沓来。长沙会战,湖湘震动,吾校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转桂林、柳州,蒙平越人民悦纳,得驻且兰六载。甲申年冬,倭寇强弩之末,兵锋直指黔地,吾校北迁重庆,以避兵燹,璧山乃巴渝名邑,翰林辈出,地灵人杰,唐院驻足于斯,一年有余,诸多英才,受教于此。待抗战胜利,禹旬重光,复员唐山,挥别巴蜀,念兹在兹,永誌难忘。时邦国危难,人民困苦,百业不兴,文化凋零。然大学者,文化之中流砥柱,民族精神之所存也。抗战八年,唐院移驻湘潭、娄底、平越、璧山,虽筚路蓝缕,而弦歌不辍。巍巍交大,垂宪中华育桃李,薪火相传遍九州。杲杲唐院,家国同运,守交通之本,行大学之道,焚膏继晷,兴我中华。值此百廿校庆之年,立碑于此,铭记先贤,以励后人。公元二零一六年 西南交通大学 立”。
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璧山办学纪念碑记
从校址驱车十多分钟上一个坡,我们来到一处旧宅,门前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回龙湾谢氏民居”这里是当年一些教师们居住的地方。这个院落已破败不堪,有的房屋已坍塌,剩下的房子也成为危房,院门已封,门前的警示牌显示“危房危险,严禁入内”。资料显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在“湖广填四川”的时代背景下,一位叫谢汝扬的广东梅州客家人,来到四川在璧山落户。后来,谢氏一脉在此繁衍生息,其后人谢蓬新在自贡经营盐业,成为巨商,在璧山修建院舍数处,分给子女,回龙湾谢氏民居就是其中一处。
丁家镇回龙湾谢家民居
这处民居当年是我校一部分教师的宿舍,院子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虽被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多年失修,且无人居住,已破败不堪。里面的住户已搬出院子,在附近修了两层的楼房。我们只能在外面拍摄旧宅的院墙,用无人机在天空俯拍院落的概况。
回龙湾谢家民居全貌
7月17日上午,我们来到璧山区档案馆,罗扬馆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并接受了我的采访。
重庆璧山区档案馆
据璧山史料记载:因为青年远征军201师驻扎在璧山,1945年夏,蒋介石曾亲临璧山检阅部队,并与201师官兵在操场席地共进午餐(《风云八年——璧山抗战文化研究》P28)。
但据参加青年远征军的我校学生杜炳文(著名铁路专家,我校校友杜镇远之侄)回忆,蒋介石曾先后三次来到201师视察、检阅部队,最后一次是在1946年3月。(《烽火弦歌——交大唐平两院三系校友诗文集》P113)
说起来过璧山丁家坳的名人,不能不提敬爱的周总理,据璧山《大事记》记载:1940年秋,周恩来偕夫人邓颖超专程从重庆来到璧山丁家坳为吴玉章之子吴震寰主持婚礼。
在抗日战争期间,璧山不仅成为了除重庆之外的另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活动中心。由于此地历史上纺织业发达,所以抗战时期这里成为军服的主要生产基地,军用服装的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织布业也带动了制铁业(生产织布机)和商业的兴起。国民政府有意将璧山建成全国示范县,选定璧山为司法实验区、卫生实验区、农会实验区,也扩大了璧山的政治影响。这个时期,美国、印度等国专家和记者都到此参观、考察。1944年5月14日《中央日报》载,美国销路200万份之《展望》杂志,于5月2日以“七页之篇幅,刊登我国璧山县人民生活情形十五幅照片,极力赞誉该县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学校、医药、卫生、法庭及其它一切新设施,均在加速建立之情形....... ”。
1944年璧山县政府 摘自1944年5月2日美国《展望》杂志
1944年璧山县汽车站 摘自1944年5月2日美国《展望》杂志
在档案馆的院子里,摆着由一位邓家农户捐赠的数张桌子,这是罗馆长特地从仓库搬出让摄制组拍摄的文物。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我校离开璧山复员返回唐山,资料显示:学校的校舍和家具、设备留给当地政府参议会。解放后,一些家具分给了当地农民,居住在原校址的一户姓邓的农户分得了几张桌子,桌腿上还烙有“交大”字印。这几张桌子他们家一直在使用,后来一些文物贩子知道后,曾出高价收购,但他们知道这些家具的价值如今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所以他们决定无偿捐献给政府,以后用作文物向后人展示西南交大这段艰难的搬迁史。
璧山档案馆保存的当年我校的课桌
罗馆长还给我们展示了至今保存在璧山档案馆的几份珍贵的与我校有关的档案资料:一份是当时教职员工的工资表;一份是罗忠忱校长1945年1月5日给璧山县官员的信函;内容是接洽使用交通部技术人员训练所房屋办学事宜。还有一份资料是顾宜孙校长1946年7月24日致县政府的信函,通知指派学校职员丁光武向县参议会叶百年先生交接学校留在璧山的校产。这些70多年前文件是我们研究校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罗忠忱校长1945年1月5日给璧山县官员的信函
顾宜孙校长1946年7月24日致县政府的信函
接着,罗馆长又带领我们来到丁家镇白鹤林谢家大院,这是当年学校教职工和学生集中租住的另一处民宅。这个大院中还居住着数户人家,但已没有谢家的后代了。院子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院子四周是防火墙,徽式建筑风格,这种建筑在四川比较少见。当地的住户和我们调侃,西南交通大学办学旧址的石碑应该在这里也树一块,因为当时这里居住的教师和学生最多。而这里没有被注明是区文物保护单位,是由于这一地区规划修建重庆第二个机场,这些民房即将拆迁,挂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拆迁时手续要繁琐些。我们很庆幸能及时来这里拍摄,我们意识到这真正是抢救性的,再晚一些来,这里就是飞机场的跑道了。
此行让我感慨万千,过去,我只是在校史中知道璧山,这是一个对我很陌生的地方,我们的母校在此办学一年有余。这一次实地考察,我对这里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化有了感性的认识,加深了我对那段历史的深刻体会。此外,我深深地感到,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尤其是中国。在这块大地上,每时每刻低矮的民宅都在不断地被拆除,随之替代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广袤的大地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纵横交织,大江大河、桥梁隧道横跨穿越,它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和村落,旧时代留下的遗迹越来越少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学校在百年搬迁史上,曾经修建过的房屋、建筑,居住过的地方,逐渐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的消失。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今后让人们能在这些影像资料中,去追寻学校师生曾经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去感受他们当年的艰辛、困苦,去体会他们为民族的未来而筚路蓝缕、焚膏继晷的精神。
7月17日下午,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告别璧山,离开摄制组,踏上归程。酷暑期间,《一所大学的抗战》摄制组仍奔波在巴蜀大地,接着他们还要沿着学长们的足迹,赴贵州高原、云南边塞,实地拍摄在抗战期间,我们学校的那些年青学子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衷心祝愿他们一路平安,向他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并期待着早日看到这部记录片的公映。
《一所大学的抗战》摄制组在拍摄现场
文字来源:梁锦唐
图片来源:除摘自1944年5月2日美国《展望》杂志的照片外均由梁锦唐拍摄
排版:王余胤、田雪芬
往期推荐
校友会
校友办
田政逸校友入选2022年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榜单
西南交大刘志刚教授当选2023年IEEE Fellow
深圳校友会协办“第24届高交会暨数字化转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论坛”
西南交通大学召开首届轨道交通能源与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大会
西南交大:“我的十七个曾用名”
部分校友会推介(欢迎来稿) | |||
北京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广东 | 上海 | 天津 | 云南 |
厦门 | 郑州 | 河北 | 重庆 |
西南交通大学校友办
电话:+86 028-66367519
Email:jcxy@swjtu.edu.cn
微信公众号:SWJTUAlumni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999号
校友会公众号
电子校友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