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雪光专栏|学术之道,众途所归

周雪光 管理学季刊 2023-06-28


因阅读史学研究工作,接触到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记得初读时,对书中谈到的史学研究的种种规则印象深刻,特别是提及的各种史实谬误事例。再次阅读,倒是发现所谈的治学道理与自己熟悉的社会科学领域很有相似之处,因此引起共鸣和感慨,正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此聊以记之。

近年来社会媒介技术的发展,释放出各种声音,极大地促进了人们间交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诸多领域涌现出关于做学问的心得体会,甚至同一学科中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风格、学术生涯不同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经验之谈。有趣的是,如果把不同学科领域的具体细节和“技巧”忽略不计,其中大的道理居然十分相似。换言之,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做学问的道理几近相同。这让我想起武侠小说中那些闯荡江湖的各路英雄:他们来自不同门派源流、个个身怀绝技,但最后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那些武艺,而是他们的信念和品质。武功之极,不必刀剑相向,坐而论道可定胜负。

严耕望书中引用了杨联陞先生关于学术标准的一个说法,即“充实而有光辉”。按照严先生的解读,“充实”就是“材料丰富、论断平允、踏踏实实、不发空论…… ”“凡是内容充实的论著,不论其问题大小,主要在一‘精’字。” 如果用今天学术界的普世观念来说,就是严谨扎实的学风。而“光辉”之意,简言之,就是有创新性,即在“充实”的前提下,“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或言人说不敢言”。其实,这不正是各个学术领域都遵循的标准吗?

我联想到几个例子。一位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做量化方法的美国教授,公认极具才华,一度在他的领域中有着重要影响。但他在学术生涯高峰期突然转向,在原来领域销声匿迹,转而到统计学领域耕耘,在统计学专业杂志上发表其研究成果。在聊天时他这样解释道,虽然以前自己的研究成果颇有影响,但原领域中的研究活动大多是“搬运工”工作,即把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搬运到自己领域来应用而已。他说,我现在参加统计学领域中研究活动,虽然在那里我只是二流甚至三流的学者,但我做的工作都是原创性研究,这让我很感到满足。

政治学家John Padgett是一个颇有才华的学者。他从网络分析角度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兴起,其有关“robust action”和“partnership”的研究工作可谓理论、资料与研究方法结合的典范。特别突出的是他在收集资料和理解历史背景方面所付出的“洪荒之力”功夫 – 多年来潜心在佛罗伦萨收集文艺复兴前后有关家族、经济组织、政治党派等各种历史资料。他说道,他付出如此努力的目标是希望自己做的研究工作可以得到这一领域中史学家的尊重(respect)。

在这些学者身上体现的正是那种不投机取巧、不哗众取宠、追求“充实而有光辉”的学术之道的品质和品味。这让我想起爱因斯坦说过的那句话:“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钻许多孔。”

其实,学术人心里有一杆秤。严耕望在书中比较评价了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与《唐仆尚丞郎表》两本书,前者影响大,“但功力并非极深,只是能看出重要问题而勤于彻底的收集史料加以条理化而已!” 但后者的内容“往往因为材料冲突与记载失误,而须转弯抹角辨析入微,这些处就非学历较浅的人所能办得到,甚至非缺乏耐性的人所能看得懂!”(p. 51)严先生所说的前一类工作,其研究或许宏大、或许精细,只要是好的学者,下足功夫,即可得到收获。可谓充实可嘉,光辉不足。记得有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说起,某项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其原理早已在学术界知晓,只是需要巨大人力物力才能做出,故唯占有充足资源方能启动,以致很长时间里未有人涉足。后一类研究多是在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苦苦探索中,顿悟出一个道理,突然看到了不同事物现象间以前隐而未见的关联,犹如在漫长漆黑的隧道中突然看到尽头的光亮,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刹那间产生一丝“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激动,这种感觉真好!

我想起了学者马奇关于高等教育的这段话:“大学只是偶然的市场,本质上更应该是神殿—供奉知识和人类求知精神的神殿。在大学里,知识和学问之所以受到尊重,主要不是因为它们能够造福个人或社会,而是因为它们象征、承载并传递着有关人性的见解。索伦.克尔凯郭尔说过,任何可以通过结果加以评判的宗教简直不是宗教。对于大学教育和学问,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只有在它们信奉随心所欲而非冀图效用的时候,它们才名副其实。高等教育是远见卓识,不是精打细算;是承诺,不是选择;学生不是顾客,是侍僧;教学不是工作,是圣事;研究不是投资,是见证。”

各种不同的的学科和领域竟然有着如此相似的学术标准,是不是因为作为学者的我们都侍奉同一个“上帝” – 学术之道?




学者简介周雪光,1959年生,山东淄博人。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组织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客座教授。同时担任美国社会学会、美国管理科学院会员,担任《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和《管理科学季刊》的编委。主要的教学与研究领域为: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Economic Sociology, Chinese Societ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