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季刊

其他

论文写作的八个要点

Mitchell常放在桌边的八个写作要点,它们对理解文章逻辑和构思写作思路都大有裨益,因此想和大家分享一点关于这八个要点的心得体会。个人解读可能存在偏差,如有不妥之处,望包涵。NO.1
2023年9月15日
其他

UCBerkeley2022年暑期书单推荐

许多美国大学都会给学生推荐假期阅读书单,希望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好好享受读书的乐趣。尤其是马上入学的大一新生,开学后一个活动就是跟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大学推荐的阅读。今日,美国名校「伯克利」就在官网挂出《2022年的暑期书单》,作为新生们入学前的推荐阅读。今年的书单一共有19本书,主题是「
2022年7月18日
其他

吴晓刚:好的定量研究,一定是理论概念和统计技术的完美结合

作者|吴晓刚来源|文汇读书周报现代社会学或社会科学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是一门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现代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的学科。法国社会学家孔德首创“社会学”一词,倡导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现代社会。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主张以科学的经验研究代替空洞的思辨、主观的臆测,认为除了观察到的以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在孔德当时提出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中,并没有今天社会科学定量和定性方法之间的分野或分裂。实证主义研究并不排斥定性研究,更不等同于定量研究。许多很好的定性研究,基于观察所得的经验资料,运用科学主义的归纳逻辑,也可以被归入实证主义的范畴。实证主义社会学与统计学方法的结合,渊源于另一个法国社会学家、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涂尔干。涂尔干将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群体层次而不是个体层次现象的学科,而统计学为研究群体层次的现象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他所著《自杀论》一书,更是成为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社会研究和理论建构的典范。这种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后来被引入了美国社会学界,在哥伦比亚大学得以发扬光大,造就了以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20世纪中叶的辉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研究所需的统计资料支离破碎,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刚刚开始发展。社会研究中所使用的定量方法均比较简单,仅仅停留在一般描述性统计的层次上。二战之后,统计学方法迅速发展,为科学研究目的而收集的复杂抽样调查数据也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公开。定量研究方法在社会研究领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社会学家不仅将统计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发展出来的定量统计模型应用到社会学问题的研究上,而且还根据社会学研究的特定问题,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应用统计模型,并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中。过去50年里,社会学研究总的趋势是向更为严格的科学主义取向、更为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以统计学的广泛应用为基础的。这可以从主要社会学期刊所发表文献不断提升的统计分析水平上反映出来。同样的趋势也存在于经济学(最成熟)、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人口学的研究中。与其他一些社会科学学科(如经济学)不同的是,社会学在定量化研究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学科内部在方法论上的隔阂却越来越深。定量研究的扩展伴随着来自定性研究拥护者的不断批评。一般认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各有利弊,在研究中可以相互补充。但是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统计学必然作为起核心作用的研究工具,并且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正像其他研究方法一样,定量方法并不完美,有其缺点和局限,但它仍然是理解社会和变迁最好的手段和工具。社会科学要研究的社会现象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其本质是它的变异性。如果组成社会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就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一样,社会科学的研究的任务就会大大简化。而事实不是这样。如何描述和刻画这种变异呢?唯一的选择是统计学。所以,我们说,研究社会群体层次的现象,统计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统计学之于社会科学,就犹如显微镜之于生物科学,或高倍望远镜之于天文科学,它能帮助我们看到肉眼看不到、常识感知不到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模式。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说,统计学是一根路灯柱,醉汉(对统计一知半解的)只用它做支持的拐杖,而真正的研究者则可以用它来照明,这也是统计学对于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真正的意义所在。从事定量社会科学研究要比其他大而化之、侃侃而谈的传统的人文社会研究门槛要高,要求研究者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的统计课程训练。然而,很多人仅仅将定量研究方法理解为一种技术,是因为他们将这种研究看做定量研究的全部。一项好的定量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首先是一项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定量方法只是手段。美国社会学家邓肯就认为,定量化单独并不等同于科学推理,有的时候反而令人误入歧途。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我称之为‘统计学主义’的病症:即认为计算就是做研究的同义词,那种认为统计学是科学方法论的完整的充分的基础的天真想法,那种迷信统计公式可以帮我们评估各种不同理论的相对优点,或一个原因的重要性。”如何避免“统计学主义”之病,邓肯提出了两条可能的途径:一是提高社会测量的水平;二是强调对社会过程的概念化以及在研究设计中体现出这种概念化的社会过程。我们提出什么样的研究问题,做出什么样的研究假设,搜集什么样的研究数据,如何理解分析研究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均受到理论导向的影响。没有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我们对理论的理解以及从实际访谈和个案研究中得到的对特定社会现象的深度把握,应当体现在这个概念化的过程和研究设计中。最后,我们的研究能不能成立,也有赖于定量研究最后的检验。“工夫在诗外”。理论思维素养的训练,无法从社会统计学课程中得到,但却是社会学定量研究所必需的。一项好的定量研究,一定是理论概念和统计技术的完美结合。研究者的理论素养体现在研究设计之中。一个严肃的学者应当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局限,并将超越这种局限看作一种学术和智力上的挑战,而不是完全放弃。社会科学中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方法论之争,或许永远不会停止。哪种方法更好,完全取决于学者的研究取向。
2021年8月20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21年第二期目录及摘要

陈志俊41.同济大学管理高等研究院2.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3.阿里巴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4.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摘
2021年5月31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21年第一期目录及摘要

要:笔者结合自己对战略领导力研究的观察和思考,针对张燕老师文中提及的三个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即1)高管的重要性无需再争论,因为已经有系统的科学证据表明其重要性;2)有关TMT
2021年3月15日
其他

芝加哥大学2020年推荐书单45本

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有一个传统,每年底,请法学院全体成员推荐他们认为值得读的好书。近日芝大法学院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20年版的书单。每位推荐者都认真写下了他们的推荐理由。疫情之年,法学院教授所推荐图书的视野和问题意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芝大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为什么能有百位师生和校友是诺贝尔奖得主。推荐的书共有45本,其中,《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生活与命运》《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等都有中文版。The
2020年12月30日
其他

我的老师阿尔钦​

“为什么马铃薯不是货币?所有的书本都说马铃薯可以是货币,但为什么从来没有任何社会以马铃薯作货币呢?”他继续发问。这一提点,聪明的选修同学们就有很多意见了。其中有几个表现很不俗的,都读过施蒂格勒(G.
2020年12月21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20年第四期目录及摘要

各乘其时——从东方谋略思想看战略管理方法论的挑战,兼评Reuer、Leiblein和Li(2020)罗肖依1
2020年12月14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20年第三期目录及摘要

顾客导向、战略柔性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不良竞争的调节作用陈婕
2020年9月14日
其他

创新驱动的重大创业理论与关键科学问题

创新驱动的重大创业理论与关键科学问题陈晓红
2020年7月10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20年第二期目录及摘要

要:近30年来,在创业领域涌现了两类不同的文献:动态环境中的创业和制度变迁中的创业。这两类文献提供了两种相异、但又相关的理论框架。(Wu
2020年6月29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名家专栏系列文章之一|徐淑英:商学院的价值观和伦理:做负责任的科学

一、引言古往今来,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从未间断。很早之前,思想家们就在思考世界、自然、宇宙、社会和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从公元前3150年古埃及的天文学和数学,到最近的互联网,科学发现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改进和寿命的增长,有无可比拟的贡献。社会科学在治生治国、和平、防止战争和冲突等方面贡献卓著。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科学研究如雨后春笋,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蓬勃发展。那么,科学是什么?人类无休止的科学探索到底是为了什么?科学探索不止,人们对此问题的思考和争论也不休。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无价值取向的理想”(value-free
2020年6月2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研究分享|公司创业并购背景下的多元制度逻辑平衡研究——基于制度拼凑的视角

在此过程中,我们有两个重要的体会:第一、研究问题的凝练非常重要,这决定了论文的研究价值;第二、即使是扎根理论的研究也要在理论的框架之下来展开分析。
2020年5月29日
其他

研究分享|民营企业家在本命年更加保守稳健吗?

致力于打造中国一流的管理学杂志
2020年5月5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20年第一期目录及摘要

2020)一文的评述。该文通过两个深入浅出的实际案例,阐述进行本土研究的“入世治学”(engaged
2020年3月9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灾难社会学分析:《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读后感

老人群体有了更多的机会,却更不利于弱势群体使用公共资源。如果说,在前几章的分析讨论中作者还在用同情的目光审视人际关系的萎缩、社区的衰落、社会福利机构的无奈,那么当他把目光转向市政府(第四章)
2020年2月2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如何谈论你没有读过的书籍》读后杂感

读书感周雪光专栏|我认识的马奇周雪光专栏|《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读书随笔周雪光专栏|《葉: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读后感周雪光专栏|书的故事
2020年1月15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19年第四期目录及摘要

名家专栏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管理学研究——再看吸收西方理论和本地创新的关系
2019年12月16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读《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心态》

读书感周雪光专栏|我认识的马奇周雪光专栏|《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读书随笔周雪光专栏|《葉: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读后感周雪光专栏|书的故事
2019年11月6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葉: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读后感

“常记天威临咫尺”的敬畏感。官僚体制的向上负责制和忠君思想也浸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母亲对叶坤厚的警示:“汝以祖宗余荫登仕籍,当为皇帝勤民事,布慈惠,克己奉公。”(p.
2019年10月12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19年第三期目录及摘要

名家专栏对我研究生涯和组织与创业领域作品的反思
2019年9月16日
其他

扎根理论之所非

在确定引言及随后的概念回顾时,我们所采用的理论概念实际上来自于研究本身。本文采用的诠释性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其理论概念和理论框架扎根于、产生于数据和其后的分析(Glaser和Strauss,1967;
2019年8月6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19年第二期目录及摘要

1.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2.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商学院摘
2019年6月19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书的故事

周雪光专栏系列文章中国管理学研究向何处去专栏1|以好的研究标准,超越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标签周雪光专栏|黄仁宇:大历史观
2019年5月21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我认识的马奇

March)教授的纪念专题,邀我写一篇短文。很久以来就想记下我眼中的马奇教授以及和马奇交往的一些事情。这个约稿提供了这个契机,让我打开了记忆闸门。于是决定提起笔来,记下我与马奇教授相处的经历点滴。
2019年5月10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读书随笔

167)而这种紧张蕴含在儒教之中。一方面,儒教为君主官僚制提供了土壤,如文中引用的孙中山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文章所言,朝廷借助儒教维系君主制度。(p.
2019年5月9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我认识的马奇教授(1)

OrganizationReview期刊联系我,要出一个关于马奇(James
2019年5月3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Bureaucracy, Aristocracy and Autocracy 读书感

第二,在这个过程中,科层组织形态逐渐成熟,分门别类的部门机构,日渐扩大的领域边界,注重程序的规则。随着行政国家的扩展,职业化官员自主性发展,逐渐独立于王室,从家臣(patrimonial
2019年3月25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19年第一期目录及摘要

要:由于快速的技术变迁、全球生态系统的出现和数字平台的扩散,全球市场正在经历重大变化。然而,反全球化和民族主义运动也引发了无序和混乱。因此,和其他国家的企业一样,
2019年3月18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听读 “Never Let Me Go”

也许我们需要不时地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来帮助我们找回生活忙碌中失落的人性本色。周雪光专栏系列文章中国管理学研究向何处去专栏1|以好的研究标准,超越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标签周雪光专栏|黄仁宇:大历史观
2019年2月21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

非常高兴能和大家有这个机会交流。到我这个年龄,好像慢慢地养成了一种好为人师的习惯。觉得自己是过来人,有很多的经验教训想要说给后来的学生听,也希望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现在心灵鸡汤都很多,我也读到很多。我的感叹是,等你到哪一天,一读这些东西就知道哪些是适合你的,哪些是不适合你的,那你就真正找到自己了。所以我今天说的内容,也希望你取自己需要的那一点。飞宇给我的任务,是谈谈自己的大学经历,但我的大学经历是比较特殊时代的产物,所以可能对你们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过,我在大学任教许多年,可以从老师的角度回顾一下,大学生身上的哪些品质是我希望看到的,或者是我觉得,如果具有这些品质,将来能够发展得更好。我自己的大学经历是这样的。我是77级的(1978年春入学)。这两天金庸先生逝世。很多人就说,当时,自己是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读金庸,而且是顶着老师和家长的反对,似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读书。这就是我长大的时间段的情况。在文革期间基本上是“无书可读”。文革时期读高中,学校图书馆中大部分书籍被认为是封资修的,都封闭起来了。我当时很想读过去的旧书,就拼命和图书馆的老师拉关系,一个劲磨他,到现在还记得清那个老师的模样。他终于答应借我一本书。我去取书时才发现,原来是一本介绍马克思《资本论》的书。他不敢借给我《高老头》这类的“封资修”作品。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就去找了《资本论》来读,后来又读了当时通行的“马列六本书”。所以在高中期间读了许多马列著作。不是说我喜欢读这些理论书,而是因为只有这些书可读。我在复旦读大学和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对理论很有兴趣,大概就是因为高中的时候读了很多这类书籍吧。这样看来,我的经历和你们的经历差别太大了。你们现在能够获取的知识太丰富,高中又被逼得太紧,据说现在有些大学生厌倦读书了。我女儿上大学时,我给她的建议是,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尽管你们在高中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在高中看到的只是知识的河流,在大学看到的是湖海,读了研究生接触到汪洋。在大学期间找到你最喜欢做的事情,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人首先是要做他最想做的事情,那么他才可能做到最优秀的程度。第二件事,在大学里要交好朋友。在大学四年里交的朋友是你终生的朋友。交朋友不是说你关注人际网络——这个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你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将来会对你的事业和认知都有很大的帮助。大学应该追求什么东西?我回想到,有一个美籍华人朋友的孩子上大一时找我交流。他说他准备在四年里读双学位,这对学分的要求非常高,因此他一开始就把大学四年中上课的每一个学分都计划得非常好,一个都不能错,错了一分就会无法达到双学位的学分要求。从第一个学期到最后那个学期他都计划得清清楚楚。我听他讲了之后就非常可怜他。本来大学是你寻找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机会。但是你如果一开始就有非常强的主见了,你像小鱼一样从河流游向湖海,但是还没来得及看见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非常窄的目标,奔着这个目标去了,而周围的很多东西就再也看不到了。我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人生,是一种追求,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北大有各种各样的老师、课程和活动。应该通过努力去寻找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方向。这是一个过程,最终每个人能够在这些努力中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最后的结果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我非常喜欢学术,但是学术并不适合每个人的。重要的是怎样发现自己适合什么领域方向?你要做到这一点就成功了。“怎么找到这个兴趣”,我对于这一点要讲两面之词。第一面,是应该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兴趣。我在读研究生上理论时,老师给了十个选题,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题目去做期末论文,我选的是自己最不熟悉的。那时我对马克思等思想理论了解比较多,但是老师叫我去选题的时候,我选了社会学中已经不活跃的一个学派,叫功能主义,而不是那些我已经熟悉的题目。当时功能主义已经臭名昭著,没人想碰它了。但因为这个选题,我读了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至今仍然对我思考问题有很大影响。我觉得,不是说一些知识是死的还是活的,有用还是没用,而是在于怎么去看它,怎么从中去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是一方面,你要主动去寻找适合你的成分。我们朋友聚会时,有时会讨论到如何教育子女的话题。我的一位物理学朋友提出,不应该任由孩子去自我寻求,在孩子发展路途上的关键时候,如果有人指点一下,他就可能少走很多弯路,避免不该发生的事情。我觉得他说的也很有道理,因此,第二面之词,是有心地去听听别人的意见。不是说别人说的你都接受,而是有心地去看怎么把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而不是自己闷着头一根筋地走下去。我碰到过一些学生,他们有很强的自信,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觉得我们需要每过一段时间来反省一下自己。下面再讲讲关于学术研究的话题。我自己是个学术人,这么多年都在做学术,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第一,因为学术人有最大的自主性,比如研究型大学的老师,不管是上什么课、讲什么内容、怎么支配自己的时间,基本上是可以自己决定的。我认为人有自主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些大人物忙忙碌碌的,其实他们的时间都是被别人支配的。但是大学老师可以调整自己的节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第二,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讲,大学老师培养人才,桃李遍天下。从研究角度来说,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记在你的名下,都是你自己想做的。为什么做研究的人会有那么大的动力,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选择来工作,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动力超越了任何其他激励。我可以早上四点钟起床,到咖啡厅去工作。别人看到可能说我工作辛苦,但我觉得这是很愉快的事情。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学术。我女儿上大学后就发现自己不喜欢读paper,但是喜欢动手,于是选择了产品设计专业。我带过一个博士生,是北大中文系本科业的。他读社会学phd一段时间后告诉我,他不想读博士了。他说,他更喜欢那种每天结束时就可以看到一天成果的工作,而研究工作需要很长周期才能看到结果。他后来转到了商学院读了MBA后到公司工作了。我虽然为他惋惜,但也支持他的这个选择。在大学读书需要注意的就是,专业的热点是在不断变化的,而我们的职业生涯是长期的,终生的。大学期间,重要的是怎么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和宽广的视野,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现在最热的是计算机,非常火,从事这个行业的大学生创业,常常听到一些人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故事。但是你到公司后的职业生涯中,总是要去做管理工作的。硅谷工程师的平均年龄大约是二三十岁。过了这个年龄段以后大多会从事各种管理工作。你需要能够不断适应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变化。基本技能和知识结构是在大学里打下的。所以我觉得在大学的时候,应当尽量去补短板,而不是拼命发挥你的特长。你去把自己不知道的补好,就有了一个未来应对各种情形的工具箱,将来打开这个工具箱就能够找到针对各种情形的工具啦。如果只按着一条路走,你可能刚毕业时走得很好,但是将来可能变成那种只能在一类工作里生存的人。大学阶段正是年轻人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养成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很小的事情,就是作息时间,需要平衡兼顾,有松有驰,有学习有锻炼。另外一个是培养对待工作的基本素质。这个说起来很难讲。我来举几个例子。斯坦福有这样一个传统,让本科生和老师做研究,培养本科生的研究兴趣。我也因此和本科生在研究过程中多有接触。我的项目需要学生有中文能力,所以我有一些从大陆台湾或新加坡来的会讲中文的学生做研究助手。不同国家地区的同学在踏实认真的素质方面,差别比较明显。从智力上面来说,大陆的学生聪明能干。要从踏实认真上来说,大陆来的学生总体来说不如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观察,其他的同事也有类似的观察。为什么?我没有答案,留给你们去观察思考。每年在新生入学时,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会邀请中国裔的教授给新生谈谈大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有一年请我去讲时,我针对研究生的学业态度,讲了这样一个观点。作为一个斯坦福录取的研究生,你在未来职业发展的竞赛场的起跑线上,已经站在最好的位置上。但是,在任何在一个领域中,大约有10个学校的program与斯坦福program的质量差不多,它们也在培养优秀研究生。也就是说,在一个领域中,常常有数百个优秀人才竞争,而好的职位为数不多。有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就担心所学的专业将来就业机会不好,就开始寻找退路。他们一开始就担心,万一我毕业时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啊?所以就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后路,而不是全力在学习途中奔跑竞争。当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以最大速度往前跑的时候,你分心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准备后路,结果是,毕业时你的学术训练和成就就不如其他人,所以最后一定会没有竞争力。这是一个self-fullfilling
2019年2月8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 读王汎森论文集

很久以来,从社会学角度读中国思想史是一个令人烦闷沮丧的经历。不是说这些著作读之无趣,没有内容,而是因为大多内容陈述从思想到思想,从观念到观念,思想的脉络如天马行空,不接地气,似乎与实际社会生活毫无关联。因为这个缘故,一开始翻阅王汎森先生这本论文集,就有耳目一新之感,为其生动的社会气息和新颖的、视角所吸引。如书名所示,这本论文集取自下而上的视角,从社会生活角度解读中国近代思潮,从“新民-新人”,“主义”、“烦闷”、“时间观”(历史观)等不同线索、不同思潮解读中国近代社会的心理历程,从不同侧面为我们打开了窥视近代思潮和意识形态脉络的窗口。一近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活跃、头绪纷杂、冲突竞争的时代:一方面是传统社会解体,旧的儒教文化衰落;另一方面是各种新思潮涌入中国,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到法西斯主义。更大的背景则是中国社会正处在民生凋敝、民族危亡、何去何从的迷茫求知之际。生长在这个急剧动荡起伏的社会中的个人、群体,特别是怀有身家国天下情怀的文人是如何心态?这些心态又如何影响了近代思潮和社会行动?本书的一系列论文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题目为“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的开篇文章,为本书提纲挈领,陈列和连接思想的不同层次:从高度抽象的哲学史、思想史、概念史等到蕴于日常生活践履的思绪、烦闷和心态。
2019年1月2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18年第四期目录及摘要

要:本文对于新生市场中组织间的人员群体流动对组织合法性和资源竞争,以及对行业竞争格局变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围绕中国网络文学行业三次由在位组织到挑战组织的群体离职事件展开分析,
2018年12月29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市场治理之道”

economy),即各个企业大多单打独斗,市场运行较少地受到政府或其他非市场协调机制的影响,表现出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趋势。日本则属于协调市场经济(coordinated
2018年10月18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纪念马奇教授(1928-2018)的学术生涯

作者注:转发我于2010年为《马奇论管理》一书写的序言,以纪念马奇教授(1928-2018)的学术生涯。这本《马奇论管理》文集的出版,给了中国读者认识这位睿智、幽默、才华横溢的学术大师的机会。我很高心有机会向读者介绍一下我所熟悉的马奇。在斯坦福校园,在美国社会科学学术界,詹姆斯·马奇是一个传奇式人物。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奇刚刚进入而立之年就已经出人头地,功成名就,成为组织学中卡纳基-梅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组织研究领域的开创人之一。多年来,他身上各种荣誉光环应有尽有——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以及18个不同国家和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等等。马奇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育学院、政治学系、社会学系诸院系的教授,被大家称为“professor
2018年10月4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读《河湾》

前些日子作家奈保尔去世的消息,给了我一个认识他的作品的机会。找来他的《河湾》英文版,断断续续地听了两遍,又浏览了作者这本书与其他作品的部分文字(中英版)。奈保尔的印度裔移民背景,在世界各地漂流的经历,给他的作品涂上了浓浓的跨文化色彩。如书中主人公注意到的,漂泊中的外来人对周围事物有着格外的敏感和体验,他“尽量从熟悉的情境中跳脱出来,从一定距离之外打量它”,给读者带来独到的感受。在安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人们,尤其需要借助这些“无根”的移民作家的独特眼光来品味另类人生的意义。这也许是奈保尔作品对我特别有吸引力的原因。
2018年10月1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18年第三期目录及摘要

要:本文详细阐述了组织和管理的历史理论,并揭示了历史和不同的历史进程如何影响后续的组织行为和战略。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历史影响的机制,我首先对比了印记(imprinting)、路径依赖(path
2018年9月18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关于“学术批评”及其他

很早就想就“学术批评”这个题目谈谈自己的感想,因为在公共领域中经常读到关于学术作品的各种批评。“批评”在这里为中性意义,泛指评论,因为学术评论大多会评头品足,提出问题,是谓“批评”。提起笔来,才发现自己也没有读过关于这个题目的学理讨论,只是在学术训练和研究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到学术批评活动;也可以说一直从事学术批评活动,从中形成了一些自以为是的看法。索性借这个机会整理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家之言而已。一首先,框定题目,用排除法来界定什么不是学术批评。可以粗略地区分出三类“批评”经常出现的领域:公共领域、政策领域、学术领域。虽然这三个领域中的“批评”多来自学人,且涉及学术作品(著作,论文),但其性质、标准和期待颇为不同,需要区分开来。公共领域中的各种批评,可能来自学人,可能涉及学术工作,但关注点在于其公共性,即某一学术作品或学术活动的社会意义。批评者常常以学术作品为引头,借题发挥,或针砭时弊,或感慨陈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公共领域中的这些讨论评判有其社会功能,不容小觑。例如,各种报刊杂志中的书评,面对广大读者群,以传播知识思想为目标,一方面推广,一方面普及,一方面提高。
2018年9月12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黄仁宇:大历史观 • 数目字管理 • 官僚体制

前些日子,因研究再次择要阅读黄仁宇著作。在他的自传《黄河青山》页面上,不经意间读到他出生于1918年,猛然想到今年是黄仁宇先生诞辰100周年。这些年来,他的著作伴随着我的学术思考和成长,自己的若干学术想法是在与他的冥冥对话中发展起来的。故做此文纪念之。一还记得2006年前后阅读《万历十五年》时的震动。在第一章开始不久,黄仁宇这样写道:
2018年7月3日
其他

在美国读博士的那七年

还有一个firm的partner再三和我说在我最后决定之前,一定一定要给他打电话,他会做最后努力。这些的这些都在我意料之外,让我受宠若惊,也许是当时经济很好,大家都很想招人,也许是我的skill
2018年6月30日
其他

中国管理学研究向何处去专栏1|以好的研究标准,超越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标签

摘要:本文提出,在学术意义上,本土化和国际化之争是关于研究取向、关注侧面和学术资源方面的不同思路,可以在好的研究标准的共识基础上形成健康的学术争鸣,推动学术社区的建立和发展。关键词:本土化;国际化;学术社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争,由来已久。以前曾有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化”呼吁,最近读到不少倡导“本土化”的文章。这一争论在两个不同意义上展开:其一是意识形态意义上,属于孰是孰非、孰去孰从之争;其二是学术意义上的争论,即在研究取向、关注侧面、学术资源等方面的不同看法。本文在第二个意义上讨论这一问题。学术发展贵在争鸣,学术争鸣中存在不同声音,相互竞争交流,难能可贵。从学术争论意义上看,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各自主张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见仁见智,不是高低对错之分。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的思考。因为近来的讨论以本土化为主流,所以我更多地以这一流派作为讨论的对象。任何争论最怕各执一端,不顾对方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准备这篇文章给了我阅读提倡本土化的文章和讨论的一个机会。在我熟悉的社会学领域,这一主张的倡议见叶启正(2006),郑杭生(2000,
2018年6月12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18年第二期目录及摘要

要:针对国内外普遍争论的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本文首先总结了带来以上问题的知识类型、知识转化、知识生产方面的三个主要原因,然后借鉴James
2018年5月31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意气用事的激情与理性计算的利益

赫希曼对这一思想史演变的追溯引出了意义深远的问题,而且颇具现实意义。关于书名的翻译赫希曼这本书的中文翻译将其书名译为《欲望与利益》(李新华、朱进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年5月24日
其他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18年度前沿方法系列研讨班报名

Committee)的成员。他的研究理念及活动见诸于国际主要媒体报导,其中包括《Science》、《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环球邮报》等。
2018年5月3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制度是如何思维的

编者按玛丽·道格拉斯的《制度是如何思维的》出版之后,产生的影响跨多个学科(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学和宗教等领域都有所回响)。如果要在制度决定论和理性选择的平衡之间找出一个具有分析能力的理论框架,不妨通过周雪光老师此文进入这部精彩著作。
2018年4月6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18年第一期目录及摘要

周劲波3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2.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3.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
2018年4月3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关于那些“既神奇又直观”的研究发现

Bias”的主题,着眼于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方式,而这一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注意力有限性。西蒙在Reason
2018年2月16日
其他

周雪光专栏|韦伯故乡读韦伯“断想”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到德国西部Duisburg暂住数周,除了已准备的研究工作,觉得应该读点和此时此地相关的东西,才不枉此行,于是想到了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2017年12月29日
其他

《管理学季刊》2017年第四期目录及摘要

家长式领导之回顾与前瞻:再一次思考林姿葶1郑伯埙2周丽芳31.
2017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