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9年3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学校食堂失守,折射出被产业化毁掉的教育

晓看君 晓看 今天


四川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小学部有学生家长反映,学校食堂的食品发霉变质,曝光的现场图片触目惊心。随后,当地有关部门开始调查,四川省书记省长均已批示,成都市市长罗强召开专题会,研究处置办法。

据了解,公安已经介入,温江区公安分局目前正在对掌握的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负责食品安全的8名责任人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当地政府表示,不论是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网友晒出了大量照片,照片内可见食堂操作间内脏乱不堪,部分冷冻肉上已经长满黑点。家长们反应,发现孩子们在学校吃饭之后,曾出现拉肚子、便血等症状。看到后厨的肮脏场面,许多家长当场掉泪,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花大价钱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却没想到天天吃的却是这种东西。

这让我想起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资本来到世间,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是马克思对处于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主义的观察。

这个观察非常准确而深刻,阐明了资本“逐利”的本性。这种本性带来两个诉求:成本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所以资本自己知道该往哪儿去,从而推动着市场成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方式。但这个世界除了效率,还需要有公平。在需要公平的领域,市场往往会出现失灵的现象。

比如说,社会公共事务就是一个公平优先于效率的领域。医疗、教育、国防、外交、新闻等领域,事关社会正常运行,一味强调效率,强调市场化,就会削弱这些领域内在的公平性,从而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所以,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会把盈利性的产业和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两者的定义和内涵,分得清清楚楚。在教育领域,尽管许多国家都不禁止私人资本的进入,许多私人学校也成为各地国家的顶级名校,学费收入也相当高。

但是,他们依然属于非盈利性质,所得盈利大多都会投入到本校的教育事业上,而不是成为资本的盈利。他们很清楚,教育涉及到阶层流动,涉及到社会公平,涉及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不能沦为盈利的工具。

然而,在“教育产业化”的大旗之下,几乎在一夜之间,往日依靠国家投入设立,由一代代教师教书育人形成的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口碑的名校,纷纷转型成了教育集团。他们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起一个个所谓的民办学校,利用原有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成为资本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工具。

食品过期事件就集中展示了一个无节制的教育产业化,会导致何等的后果。

成都七中是一所知名的公办高中,源于1905年4月12日创建的成都高等小学堂,拥有百年校史。1952年11月,更为成都市第七中学。成都七中是首批四川省重点中学,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四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项目样板学校之一。从2014年10月16日,还加挂成都中学校名。多年来,成都七中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在教育界威名显赫。

而事件的主角,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则是一所民办学校。2005年,成都七中与高达投资签署合作协议,约定由高达投资修建民办公助院校——七中实验,成都七中受高达投资委托负责学校教学管理。

这份协议自2003年8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止,为期20年,合同到期后,投资产生的固定资产归高达投资,“七中”品牌及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归成都七中。显然,这是一所利用七中知名度的教育产业投资项目。

高达投资的全资控股方四川冠城集团为七中实验学校投入了3亿的建设资金,建起来一所所谓“高起点、高品质、现代化、具有国际水准”的十二年一贯制大型民办学校,设有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现有1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000余人。

这个项目获利颇丰。据公告,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经营状况良好,2016年冠城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高达投资及子公司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营业收入就达到了1.9亿元,实现净利润8673.23万元。七中实验学校股东曾对投资者作出承诺,学校2019年收入结余不低于1.03亿元、2020年结余不低于1.08亿元。

如此优厚的投资回报,几年就能收回投资,成为纯的现金奶牛。这么好的资产当然就吸引到资本市场的目光。

2017年,A股上市公司“勤上股份”和“皖新传媒”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就收购控股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一事,与控股方四川冠城和高达投资进行洽谈,而且两次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签订了收购协议。勤上股份的出价是17.6亿;皖新传媒的出价是12.69亿。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冠城集团当初3亿的投资,将获得4到5倍以上的回报。

当然,这个钱不是那么好拿的。两家收购方都提出了对赌协议,要求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必须在收购成功的未来几年里实现较高的利润率:

勤上股份要求,2017-2019年的盈利分别为9800万元,10300万元和10800万元;而皖新传媒则要求把对赌期推延到2020年,要求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7年的盈利应不低于8800万元,2018-2020年三年累计结余总额应不低于人民币3.09亿元,未完成部分需给予差额部分2倍的现金补偿,同时还应在香港H股上市。

两次收购都以失败而告终。学校控股方高达投资在与勤上股份谈判的时候,同时也在与皖新传媒谈。可能是因为办学尝到甜头,高达与皖新传媒达成了再合作共建20所学校的协议。所以,高达投资放弃了与明显出价更高的勤上股份的谈判,反而与出价更低,要求更苛刻的皖新传媒达成了协议。

但最终,协议并没有得到执行。这时候,成都七中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认为,根据合作办学的协议,高达投资只拥有学校基础设施、校园、教学楼等等的权益,而其中的教育资产,包括“七中”的无形品牌资产,都属于成都七中所有,高达投资无权处置,收购协议是无效的。

接踵而来的收购大戏,让成都七中陷入到资本市场的风波之中。这一点,公办名校的政治素质得到了体现,成都七中负责人2017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成都七中是一家公办学校,七中实验从创办之初,便规定是民办非营利性学校,这是成都七中与高达投资合作提供教育教学配套服务的基础,而不是投资利益最大化。这样一个对赌利润、计划融资上市的学校,还能是非营利性机构吗?”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类似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产业化道路。毫无疑问,为了压缩运营成本,他们选择了食堂外包方式。而承接食堂的公司同样需要压缩成本,最终层层压缩成本。到了具体项目负责人手里,就不得不更多购买冷冻食品作为食堂食材。这就是家长们看到的“像猪食一样的东西”。

无独有偶,上海滩学费每年10万的贵族学校“中芯国际学校”,在去年10月同样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当时同样有孩子吃坏了肚子,家长要求到食堂检查,发现大批过期的食材、腐烂的番茄、霉变的洋葱,每餐25元的标准,学校的食堂供应商,却在给孩子们吃这些东西。

而在安徽芜湖的童馨幼儿园,家长们同样发现了不堪入目的场景:生虫的大米、过期的酱油、恶臭的鸡腿、苍蝇环绕的锅碗瓢盆……

教育不能成为营利性的产业,所谓教育产业化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也成为产业,必然会层层压缩成本。中国的事,坏就坏在这样的层层转包上。

一个好好的建筑项目,层层转包之后就会成为豆腐渣工程,连钢筋都会变成铁丝,甚至竹片。在学生食材上弄点手脚,还有什么难度。他们的良心已经被狗吃了,连一点波澜都没有。

教育是培养民族下一代人才的唯一有效办法,必须保证和实现教育公平。而在某些人眼里,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都当成了摇钱树,最终的结果就是校长变成商人,教师变成推销员,明星名流出点钱就可以成为博士博士后,弄虚作假者成为大师学者。教育最终是要塑造灵魂的,这样的教育会塑造出什么样的灵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