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好的我们》编剧李嘉:三个技巧打造“最好的故事”

李嘉 云尚制片CloudProduction 2022-07-31


网剧剧本创作

云尚影视制片沙龙第十三期






云尚影视制片沙龙第十三期,我们邀请了取经人影业创始人李嘉老师。


拥有多年编剧、导演以及制作人经验,成功打造了《最好的我们》、《奋斗吧少年!》、《荣耀乒乓》等爆款超级网剧的李嘉老师,给大家分享了近三个小时的网剧剧本创作心得,干货满满:


  • 编剧要懂制片 把卖点变成剧本

  • 精品创作要慢工出细活

  • 编剧要团队作战才有利于创新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本次直播的精彩内容吧。






如何把一个好IP变成打动人心的好剧本?


《最好的我们》增加男二,平淡剧情添波澜


《最好的我们》和我遇到,可能有一些缘分,我回忆为什么我会愿意做这个内容,什么地方打动了我,其实当时就是一个直觉的判断——我喜欢这个内容。



那还是2015年,IP这个词还没那么火,我当时只知道八月长安的作品数据不错,粉丝基础好,但我还是首先把它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来看,它有好几个优势:


一是接地气,高中校园生活描写得非常生动准确,学霸如云的重点中学,让人马上回想起自己读书的经历;二是几个主要角色刻画得很生动,性格特征鲜明;三是在残酷青春片较多的时代,它避开了打架、堕胎这些常用桥段,展现了一种比较平淡真实的高中生活,并且生活的主题是学习,这在当时很是异类和突出。


但也因为平淡真实,所以显得有些像生活的流水账,就像原作初次发表时的书名叫做《流水混账》,没有什么主线大事件和大波折,唯一的一组主线关系是男女主的爱情,但这个关系到最后都没有一句“我喜欢你”或“我们在一起吧”的表白,小事件起承转合不少,但大的波折不足,这种要撑二十多集,在一个层次内切分出无数细小的层次,改编就非常难,于是我们碰出了另一种思路。


案例

《最好的我们》的改编方法


在不破坏原著本身特点、亮点和经典桥段都保留的前期下,有机融合一个男二号进去,让这个人掀起很大的波澜,甚至扰动男女主间本来含而不发的情感,把它显化出来,做催化助攻的功能人物。



这个改编在播出以后就形成了话题性,八月长安的原著粉非常忠诚,一开始对新增人物不满,后期已经没了骂声,因为大家觉得这个人物有机融合了,更关键的是没有根本性的破坏男女主该做的事情、包括大结局,大结局我们有意识去尊重了原著,让路星河退场,留给男主角。



《网球王子》:粉丝调研 剧情高度还原


《网球王子》改编时,我们已经知道原著粉非常非常重要,不说讨好粉丝帮着推这部戏,但至少不要引起粉丝们的反感,所以我们改编时明确了一个思路:这是一个服务粉丝的产品。我们希望粉丝们在这个剧里找到他们想看的,甚至在原来的动画、漫画里都满足不了的东西。


案例

《网球王子》的改编方法


我们发起了一个规模很大的调研,问卷中包括角色改名、 CP名场面、场景内容补充等等,根据粉丝调研结果去做剧情改编依据,制定改编思路。


其实,每一个IP有自己的特点,要结合自身特色找到核心的改编策略,没有万能“模板”。IP改编如装修,原创如盖楼。


改编时,大结构已经有了,虽然不要受制于框架,但也不要随意改动。装修房子,一定是在原来的结构里去思考——我的需求和原户主有什么不一样,怎么能在改动它一部分的时候满足我的需求。


案例

我们近期接触的一个题材数据不错,但小说基础是一个男频爽文,绝对男主角,一路开挂,围绕他的一条爱情线也非常直男思维,爱情关系发展也很顺利,各种白富美都喜欢他,最后终成眷属。

这在原作小说以男性为主的读者群体里是ok的,但改成剧时我们要面对很多女性观众,她们对纯直男思维的东西不仅不感兴趣,甚至有可能反感;爽文这种模式也是,放在剧里,一个人一直开挂,也没有成长空间,所以我们的改编策略,就是如何把一个“男频爽文”改编为“女频热剧”

这就像装修房子,你的居住需求和原来房主不一样,你要用原来的什么,不适合的又怎么按你的需求来改。


而原创,给你充分的自由度,你怎么盖这个房子都行,不受任何限制,但问题来了,你必须考虑清楚这个房子的需求:它是给谁住的,怎么住更舒适。并且,想产生大众影响力,这还是个公共空间,要满足各种各样不同需求人的喜好。所以原创有两个重要的环节:


一是你对两年后观众以及市场趋势的判断二是最核心的人物关系的搭建,怎么才能既迎合观众的喜好,又足够有利于支撑剧情发展。



《荣耀乒乓》:融入个人经历和情感 才能打动人心


现在的影视剧都是产品,之前学习电影的时候,更多是追求艺术家的个性培养,上学观摩大师作品,最初的职业梦也是电影的艺术家,作品的概念是非常强烈的。随着在职业当中接触各样的案例,渐渐地其实也有了产品思维。


现在做内容,大家几乎都是按照一个产品的思维考虑:怎么符合用户需求,怎么去满足市场。因为只有在市场行为下、在销售过程中是顺畅的,很多产业链条才成立。


但在这个产品思维下,其实又有点忽略之前对作品的追求,所以我一直在想,我们做创作的,到底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既把产品做好、同时仍然保留我们作为一个作者的某些追求,把这种追求在并非自私自恋、而是真正有助于作品的前提下放进去。



案例

《荣耀乒乓》的改编方法


我做《荣耀乒乓》时,男主人设是小时候身体不好有哮喘,爷爷是老的乒乓球运动员,他跟爷爷感情很深,在爷爷的影响和支持下,为了锻炼身体学球,渐渐打出来了。这个经历也有一些我个人的影子,包括主角性格当中的特点。

一个创作者你会发现当你自身活到一定岁数,你人生的各个阶段、各个侧面,都可能会给创作带来灵感,要能跳出去,把自己作为一个素材库、或一个原形人物去使用,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迷恋某些记忆某些情怀,非得往作品里塞。


只有带有作品性的产品,才能打动人心。你能不能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在某些地方找到做作品一样的状态,把个人情感、价值判断适度地输出、表达,当你真诚的觉得这个东西是对的、需要表达的,在这个瞬间,产品传递到观众那里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几个编剧技巧打造 “最好的故事”


编剧要懂制片 把卖点变成剧本


编剧和制片人的合作,是这些年随着网剧的产品化思维、以及和平台的合作方式越来越明确的,这个关系确立后,所有创作不再是纯编剧中心。传统的编剧和制片人有时沟通不畅,会产生排斥,有时制片人也换编剧,但也不一定能达到效果。


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把编剧培养出制片人的思维,同时也希望合作的制片人在剧作上更上心,最终产生出“创意制片人”。要想把内容很好的产出,必须有这么一个人,而且他要足够有话语权,还要在开发的全过程贯穿始终,他可以不叫这个名,比如我们很多案例中我可能就在承担这个角色,可以署名总编剧或者其他,但是要起这个作用。


创意制片人除了对外协调、对内管理的创作管理职责,最重要的是他的创意工作职责:包括市场洞察与流行趋势的预判、卖点的提炼和确定,以及全程主导“卖点剧作化”——把提炼后的买点变成剧本。卖点剧作化,是创意制片人真正的能力和价值体现。



精品的创作要慢工出细活


我现在收到一些创作邀请都会第一时间问几个问题,其中有一个是“需要多长时间做完这个事情”,有人会说我希望今年内开机,那现在还剩半年,这种我不太敢接。还有的制片人喜欢给一个假的时间,实际上他心里有另一个时间,比如打算8月开机,但是跟编剧说6月开机,一定要赶到6月前完成,编剧就会把所有工作过程压缩到一个不太合理的范畴里。


这也是第二个关键点:时间线是不是能给到编剧非常科学的、有利于他创作出好内容的结果。我在这儿做了一个计划表,这个也是我经常使用的:



我现在做每一个剧,在设计人物时,都要做足这个人的成长线,一个人的起点和终点到底是怎么样的,要想得非常清楚,中间分几个阶段、步骤,整个剧的布局和架构如何。然后在分集大纲的阶段,落实成一个个事件。


这期间还要兼顾很多设计,把各个人物的线索交织在一起,这些事件的密度是不是能均匀地分布在各个篇章或各集,让观众不会在某些集感觉明显掉节奏、兑水。只有这个过程做完之后,再去推进剧本,才不会造成被推翻,而这些前期的“策划期”工作,需要较长时间,但很多时候,委托方给的要求是尽快出前几集剧本,不能充分留足策划期的时间,这造成基础不牢,后续会面临填坑补漏的巨大麻烦



团队工作法


团队的工作方法,我们一直是一个整合的思维。很多传统模式是拆分,比如三十集的戏,每人十集,分三个人,每个人按集数进行重点工作划分。


但因为我做青春剧,用了一些年轻的编剧,我就会发现其实现在想要找到一个素质非常齐全的编剧几乎不可能。这种时候,一种团队的作用就产生了:我们怎么能拼出来具备了所有这些特质的团队?比如有的人,素材知识量极大,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他本身不一定是个职业编剧,那在我们这他就是顾问,不是编剧或策划。


没有哪个编剧能写一切题材,但我们又对创新充满着渴望,这就渐渐发展出一种变化,就是并不依赖于某一个个体编剧足够的、完备的素质,但我要把团队匹配成这样一个完备的团队。我们的操作方法是,让一个以上有经验的主编剧来带队,集中意志、有机管理,然后在这个漫长的马拉松过程中,要有合理的更替,每一个细分的工作步骤也要灵活分配





疫情下,国内编剧的现状和发展


编剧在咱们这个行业的链条中是非常初期的一环,又是跟资本离得没有那么近的一环,所以当项目越成型,资本介入、明星加持、制作时间线开始提上日程后,前期编剧们付出的心血、努力和坚持越容易被忽视。


这在行业需要好内容的当下,不是一个最佳状态,希望编剧能获得更多的保护、在一个有保障有安全感的状态中去创作。


关于疫情后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内容,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有一个很小的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几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为什么意大利在战后出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电影。

 

补充

白色电话机电影


新现实主义之前,意大利流行一类叫白色电话机电影,专门写一些贵族的生活。因为生活在豪宅里的资产阶级,房子里都有白色电话机,就被叫做白色电话机电影。但战后这种电影就不太有了,出现了新现实主义,摄影机上街,拍穷街陋巷,残破的废墟、一些生活比较困苦的人。



现实已经变了,但我们没有想清楚的是,两种方向,哪一种更有可能变成市场上更需要的内容。


一种就是,我们更加地与现实隔绝,不管是悬浮还是虚幻,我们给人一种逃避现实的安乐窝;

另一种就是,可能我们要更直面这个现实,写的就是这个现实,而不再是疫情之前的那个现实,那个现实的有些话题在2018年也许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探讨的,但是到了2020年也许没有那么重要了,不热了。


这两种方向我觉得可能都会有,但往哪个方向走,依然未知。




Q&A环节汇总


Q:您对原创编剧有些什么建议和意见?


A:尽快找到契合的制片人进行合作,或变成有制片人思维的编剧。

建议编剧在有几千字思路时就多多与外部对话,校正方向,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创意,会赢得大多数听众由衷的肯定。

注意鉴别自己的故事是真有价值或只是敝帚自珍,不自恋,够职业,对真有价值的题材,想清楚题材卖点、目标观众、类型风格、人设特色、关系模式、构型框架等剧作基本要素的定位,就勇敢开拓。过程要有智慧来选择何时该变通,何时要坚持,不必跟风,成功案例都不可复制。    


Q:您如何看待平台对于网剧创作的评估方式?


A:依靠科学的评估流程而避免熟人关系对发行决策的干扰,这是行业发展健康的方向。但目前评估流程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还有很大进化空间。

有些评估标准依靠把元素分解后分别打分评级,再算综合分的方式获得结论,形如高考和西医,过于机械,并不完全适合艺术评价。艺术评价不仅要评估各个分部,要给元素的品质定量评级,更要把作品当成整体。


Q:取经人选剧本的标准是什么? 


A:我们公司首先是个内容生产公司,以剧本产能为基础能力,我们只是“选题材”并且把它们“做成剧本”。

无论是IP改编还是原创,在选题材时我们看重:

(1)能唤起主流观众的广泛心理共鸣

(2)有一定市场前瞻性

(3)有青春向元素的发挥空间

(4)温暖励志向的主题价值输出

(5)现实主义精神


Q:IP改编如何助力作品出圈?   


A:IP有助于作品迅速获得自己的第一个小圈层观众,并借用原作粉丝的情怀和热情形成第一轮话题发酵。

但影视剧从原著小圈或题材小圈突围,到达最广泛的观众,还需要找到更广泛的社会话题、更主流的卖点元素,读者小圈和观众大圈,这二者不一定天然统一,有时在年龄层、性别向上都有分歧,在挑选IP的时候,要特别考虑原作中是否具有引发出圈的此类元素,并且预判剧作化过程中,对此类元素的放大或改编不至于违背原著基本人设和精神,如果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要从制片层面寻求解决办法,比如提前疏导原著粉的预期和评价,甚至重新评估是否借力原IP的小圈影响力。牵强附会是大忌,撮合不同圈层的受众口味首先要确保两情相悦,才能顺水推舟,在这方面,选择比努力重要。    


Q:剧本新政策下,对编剧有何建议? 


A:新政策对纠偏行业原本的急躁冒进、投产过剩等现象有好处。它会强迫让行业慢下来,让大家也都更专注于真正的创作过程本身。

但是这个政策对编剧有利的前提是,编剧具备几年磨一剑的安心创作的物质基础,以及准确有远见的市场预判。所以更适合传统电视剧。

网剧市场紧跟年轻人潮流文化,要求创作人始终保持着与市场的密切接触,消耗时间。

这种情况下,可能会让编剧更两极分化到两个赛道上去:一些资历经验都足够的著名老编剧可能会继续作家式写作经典题材;另一些年轻编剧则更加不可能采用单打独斗的传统型写作方式,因为他没有商业和艺术两个脑子用来分身,也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年轻编剧将变得更愿意报团取暖,组成工作室或创作组,共同“投资"自己作品的未来。

所以对编剧的建议是,看清自己,尽快选对适合自己的那条道路。   


Q:你认为在编剧改编的过程中,哪些任务是首要解决的?   


A:IP改编如同旧房装修,第一件事就是对未来“住户”的需求进行精确把握,并用这个需求来验证原来的房屋结构中适合的与违背的部分,制定好最主要的改造方案。有些改编操作,在分析清楚新住户需求之前就开始动手,从原作底子出发而不是从剧集未来的观众和市场需要出发,是有可能绕弯路的。  


Q:您如何看待线上剧组数字化管理,对剧本工作影响? 


A:我认为剧本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工作蓝图,我们是为实拍来进行写作的,直到跟组期间的文字才是我们的定稿。对我们的创作方法而言,编剧过程是谨慎、科学的结构化过程,跟剧组的生产一样,是不能洋洋洒洒任凭灵感迸发的。

所以数字化管理的工具和标准,有助于我们更早期就能与制作挂钩,从而让我们的创作更有可能被精准实现,而不是理想与现实脱节。数字化是趋势,迟早大部分编剧都会适应。 


Q:您认为像《网球王子》这样的漫改作品,需要注意什么? 


A:所有的漫改,都要有一个破次元过程,从二次元转化成三次元。在把漫画里的“纸"人变成真实“肉”人的过程中,有些东西会削减原作的锐度、甚至让人物变了感觉,如何在保持原作纯粹极致的设定,与真实世界的可信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所有漫改的难点。


Q:您对如何找到合适团队的编剧有何建议?


A:没有万能型编剧,每个编剧都有能写好和写不好的题材,每个题材也有它自己所需要的一个或一组编剧。

项目自己会选择适合它的人,只要创作管理的机制留有开放性、包容性,并能合情合理处理好所有参与其中的人的名誉、利益的确认。

不要参考简历,判断一个编剧是否适合项目,至少需要几次策划会的深度沟通,和几篇有针对性的片段试写。

项目团队维护是个持续的过程,新来旧往,自然而然,长剧创作都是马拉松,路遥方能知马力,过程中适合的人自然会留下来并Carry。这些留到最后的人,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Q:您认为团队作业的方式和个人作战的方式,哪个更好?   


A:对电影而言,个人或两三人的小团队是合适的,避免七嘴八舌的低效,也容易形成极致的个人化风格,电影更加是艺术的。而对30集以上的剧集,尤其在当下通常希望在1年左右完成内容的情况下,个人作战几乎不可能,所以选择团队,是基于生产安全的唯一选择。之所以有顾虑团队作业不好,是因为不合理的团战指挥协调方式,会造成创作意志散乱、开会效能低落实差、人物感觉台词文风甚至逻辑不统一等问题。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打出更漂亮的团战,而不是否认团战本身。 







云尚制片


阿里影业旗下覆盖影视项目制片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有PC和手机端两个入口

数字化手段助力中国影视制作管理模式升级

加速建立制片流程的工业化体系



合作方式


联系电话:010-56972837

邮箱:CloudProduction@service.alibaba.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阿里中心望京B座


/扫码关注云尚制片/

助力中国影视制作工业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