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辉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以及政策举措,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为我国人才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中国更快更好发展。人才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升级。2010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当前,我国人才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位,达到1.75亿人。据人社部相关数据,2020年中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专业技术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由35.9%提高到48%。2020年,全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2.18亿人,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183万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人才的创新作用与我国快速发展的机遇进入同频共振阶段,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1978年度至2019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165.62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或研究;490.44万人已完成学业,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截至2020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达到1亿人,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 R&D人员全时当量超过500万人年,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快速上升到第14位。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以68720件稳居世界第一。坚实的人才基础是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习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欢迎更多的国际人才尤其是华人华侨、出国留学人员为中国作出贡献。在中国不断融入全球经济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背景下,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还可以为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帮助中国企业 “走出去 ”和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作出更多贡献。要出台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提高国际人才管理和服务的专业能力。习总书记的讲话表明,欢迎高素质的国际人才到中国来创新和发展。自公安部在上海、北京、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推行出入境新政以来,外籍人才来华工作发展越来越便利,国际人才引进与回流不断加速,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出入境政策的不断创新。尤其是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之后,出入境便利化改革更是向纵深发展,从永久居留申请、工作签证办理、出入境自助检查等多维出击,突破国际引才政策瓶颈,展现了我国对优质国际人才来华创新发展高度欢迎以及不拘一格,开放的引才态度。上海、北京、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国际人才政策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开通高层次人才绿卡直通车。在前期政策试点中,高层次人才直通车以其简化的手续办理和高效的审核,受到国际高层次人才的一致好评。仅以中关村试点为例,2016年3月到2018年7月,该申请通道就吸引了616位高端人才申请,引才成效显著。这一通道后来延展至全国,极大便利了各地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成为高端人才引进布局中的一大利器。二是在永久居留申请中引入市场化认定的标准。这一政策创新最早在上海试点,并获得了较好的实施成效,是出入境新政中使用率最高的政策之一。此次将这一市场化认定推广至全国,并引入社评工资的6倍作为认定标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适用性,“以市场需求论英雄”的人才认定方式使得国外人才引进更加贴合市场发展实际需求。三是针对外籍华人降低永居申请门槛。目前国际人才引进的主体还是华人及华裔二代,其中有很多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且有丰富海外经验与前沿专业知识,有强烈回国发展意愿与热情,但之前由于永居申请门槛较高,手续较为复杂等原因,影响其回国长期发展。降低华人永居申请门槛为吸引更多高质人才回流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四是允许外籍优秀人才,包括优秀跨国公司人才、外籍优秀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华创新创业,也便于他们今后成为链接中国与其母国商务和经济的桥梁与纽带。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熟悉中国也熟悉世界的人才,就像外国公司到中国来聘用大量中国海归帮助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中国也需要聘用大量在中国留过学,有中国工作经验的外国海归人才帮助中国企业开辟国际市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已经形成的经验,可以在更多的城市推广复制。同时,相关政策还可以有更多创新。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可建立大湾区人才一体化运行机制。建立互通互认、共享共建的人才引进、评价、服务体系,在税收、出入境、执业资格等多个方面消除壁垒,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更加自由、更加便捷流通的运行机制。同时,打造大湾区国际人才自由港,建立“人才飞地”,允许大湾区三地人才在“飞地”自由出入境、创新创业等。另外,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间的土地使用空间整体转让,让各自城市先进的发展理念、产业、投资、人才、管理带过去。推动粤港澳三地人才的“社保+医疗+教育”互认互通。探索建立粤港澳三地通行的电子医保卡,保证医保卡持有者在三地就医均可迅速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建立在粤港澳大湾区三地之间开展社会保障服务衔接渠道,推动社保互认互通。赋予港澳人才子女在湾区内地享受同等教育权利。取消“粤港澳”人才三地来往的通行证,实现三地人才来往“无证化”。中国正在为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平等的环境,包括更加便捷简化的签证申请、更加人性化的停居留管理、绿卡的普惠国民化待遇、打造国际化居住环境等等。而在创新创业服务方面,我们也做得越来越细致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譬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多语种政策与国情宣讲,开设外籍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打造国际人才港,开发多语种线上服务移动客户端等等,而且各地根据自身情况都有创新。无论服务外籍人才还是本土人才创新创业,不该只是政府单方面作为,更应该鼓励社会多方参与,既减轻政府压力,又能激发市场活力,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目前这种创新创业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升。现在很多双创环境营造还集中在政策制度突破上,这当然非常必要,也是提升双创服务的前提关键。但是当政策已经突破开放到一个阶段,溢出效益已经开始逐步减低的时候,相关市场配套却不能跟上,势必会影响政策实施成效。因此,单一靠政府配套供给远远不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市场化的专业力量,动员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形成多方参与的配套供给,形成政策创新的外部良性循环。
文章选自《组织人事报》,2021年10月28日十一版


转载来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处仅作为分享使用
往期推荐:




把握人才事业发展规律,变“人口红利”为“人才实力”


交大、复旦、华东理工等20位中国学者,斩获这一国际大奖!


这位不会说中文的外籍科学家在上海研究植物,还研究出了名堂

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