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给甘肃残障考生的这碗鸡汤,我不想喝

2017-06-30 皓宇 南都观察


本文经生而不凡影像汇(ID: born_special)授权转载


全文2800余字,读完约需5分钟



没有人指出清华的回应有什么问题,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似乎大家都觉得,清华做得好,没有人发现这封回信的重点完全偏了。


残障人士需要的不是关爱,而是环境和人心层面实实在在的接纳,不把你当成一个“特殊对象”,你也完全可以靠个人的奋斗取得相应的成果,那才是我们想要的历史进程。


在你身边有没有这么一种神奇的现象:本来是事件的受害者,却要在承担伤害的同时,向大家低声下气卑微地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真的非常非常对不起。


比如最近火爆一时的甘肃残障考生魏祥致清华公开信,和清华大学的回信。


魏祥的这封信言辞恳切,清华的回复也皆大欢喜,但身为一名残障人士、公益倡导者,我在这其中更深切的感受是遗憾——

  1. 魏祥本不必用这种方式恳求清华;

  2. 清华回了一碗鸡汤,也不在该回应的点儿上,看得我一脸尴尬;

  3. 清华之所以选择这种回应方式,也确实引来了公众的纷纷点赞,只能说,我们社会整体在多元平等、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意识观念,还有很大欠缺。



▌魏祥本不必如此卑微


魏祥写这封信的很多字眼,看得我很痛心。比如:“不争气的我,3次手术都未能改善我的身体状况,残疾依旧,且随着年龄增长残疾日趋严重。”


为什么要用“不争气”形容自己?你已经很棒了好不好!残障是你的过错吗?不是!


我相信能考上清华的魏祥,平时不会觉得自己“不争气”,只是为了恳求而表现出的低姿态。但在现实中,的确有很多残障人士,一直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小心翼翼地活着,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自己不应该存在在这个世上。你出不了门、你上不了学、你无法工作,谁让你是个“残废”呢?不怪你怪谁?


正是这样的思想,让“接纳残障人士上大学”似乎变成了一件很稀奇的事情,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善举。我要说的是,接纳残障人士上大学,恰恰应该成为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倘若有学校拒录考进该学校的残障人士(而这在国内并不鲜见),倒是应该声讨。


残障绝不是残障人士的过错,也不应成为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阻碍。一个公平正义的现代文明社会,社会环境需要保障每一个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也理应对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环境,从而保障他们能和其他人一样学习、工作、融入社会。



2015年5月,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本来是为了阻拦非机动车的S形出入口,也把轮椅使用者的车挡在了外面。 © chinadolls.org.cn


我们国家呢?拿教育来说,我们国家对残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在制度上的建设远远不够,但有了基本保障。这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修订后今年5月1日开始实行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还有2003年开始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这两个法规其实问题多多,但现阶段也可以保证残障学生挺直腰板参加高考,“凭本事考进的学校,凭什么不让我上?”按合理流程考入某所高校,如果拒录,是违法的。


魏祥向清华要求“一间陋室”,过分吗?当然不过分,但这就看出《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一大问题了——只有框架,内容太粗,没有提及学校针对不同障碍、不同身体情况的学生应该怎么办。


魏祥的这种情况,属于需要一位陪护来完成学业的,如果在西方,学校会安排个人助理;在我国,也可以因地制宜,允许学校为其提供合理便利,比如这“一间陋室”就是合理便利。


当然,看魏祥的身体情况,我相信他来到北京,可以逐渐摆脱这种状态:“由于我的身体原因,无论我走到哪里,这辈子都离不开亲人的随身陪护,以照顾我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切实的例子,我患有成骨不全症,跌倒可能会骨折,基本无法走路,上大学前,我们家人满脑子想的是如何陪护我,大一时我爷爷陪护我一年,从大二到研三毕业,我有了一辆电动小车,配合拐杖轮椅,有同学帮助,就完全不需要家人陪护了,一个人在校园里畅行无阻,如今北漂,也只身一人离家在外,和同事朋友合租得不亦乐乎。


无障碍通道。


▌清华的这封回信,让我好生失望


万万没想到,面对这封信,清华两用冰心,表示了对他的接纳之后,收尾在“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煲了一碗鸡汤!


我希望看到的,不仅是清华接纳这位考生的决心,而是清华校内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情况,和为残障学生改善无障碍设施的决心。看到这一事件,我脑子里首先反应的就是,清华校内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得怎么样?


比如对轮椅学生而言,有没有足够的电梯、无障碍卫生间、坡道?对视障学生而言,有没有足够的盲文指示、语音播报设施? 对听说障碍者、重度残障者,有没有配备个人助理的制度?


感谢知乎上@王瑞恩 的回答,介绍了清华大学的现状:“教室没有按电钮就能打开的自动门,部分教学楼没有残疾人卫生间,老宿舍楼没有电梯,谈不上残疾人专用车位,很多楼梯旁边都没有斜坡。我无法想象,对身患残疾的同学来说,想去上个课,听个讲座,吃顿香锅等小事,又该面临怎样的艰辛。”


这在国内,也不算丢人,其实是许多大学的现状,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残障考生走进大学,我希望各高校重视起无障碍环境的建设。通过个案带动环境的改变,从而包容更多残障个体,不需要再搞特殊化的照顾就能接纳其正常就读,是我们的目标。


清华的回信称,“邱勇校长专门打来电话,关心你的录取情况和入校后的生活安排情况;陈旭老师也请学生部门第一时间对接,妥善安排解决你的后顾之忧。清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老师也极力配合,在你被确认录取后会立刻开始资助。清华大学多位校友也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主动提出资助和协助你治疗的意愿,后续学校相关部门都会跟进落实。”


不客气地说,这里的视角,仍然是一种将残障者视为“弱势群体”从而需要“救助”的视角。但残障人士之所以是“失能”的、是“弱势”的,不在于他们自身,而在于没有足够支持他们成长的环境。


香港地区的S形入口,旁边会提示“使用婴儿车或轮椅人士,请向前约20米,使用闸门进入。” © chinadolls.org.cn


人都是需要工具的动物,举个例子,在国际会议上需要同声传译,如果一个人没有戴耳机,你不会觉得“这个人好弱势好可怜啊我们要帮帮他吧”,你只是会直接送上一个耳机,让他赶紧戴上就完了。


对轮椅使用者而言,宿舍楼、教室、食堂没有坡道、电梯、无障碍厕所,进入这些地方无异于跨越天堑,这时你好像是一位“弱势群体”。但有了这些设施,残障是个问题吗?根本不是!那时残障就会只是一种状态,和高矮胖瘦一样,大家各不相同,但都可以便利无阻地进行学习。残障考生会担心自己被拒录吗?也完全不需要。


从清华大学已经招录的残障考生来看,无障碍设施应该在逐渐完善中。既然如此,为啥不在信中体现出来呢?只是送上一碗鸡汤,感动之后,如何解决残障学生在这里求学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我想这才是魏祥最想知道的答案,也是每一个想要上大学的残障学生想让大学给自己的答案。


如果清华的回应是,我们的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的无障碍设施情况是怎样的,我们哪里还不够好,但你尽管来吧,我们会根据你的实际“体验”来进行完善,这就是从维护残障人士的基本权利出发的视角,也是旨在解决根本问题去的姿态。可惜,现在还没有从清华的回应中看到这些,我期待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回应。


2012年,成都地铁的省体育馆站,市民使用轮椅升降台。 © 雁北草


▌让多元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


清华的回应方式让大家纷纷点赞,说明,比起硬件设施的完善,让多元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更加任重道远。


这两封信问世后,目之所及,全是大家的赞美,如果你看完我前面的探讨,应该不难揣测我当时的感受:孤独。没有人指出清华的回应有什么问题,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似乎大家都觉得,清华做得好,没有人发现这封回信的重点完全偏了。


希望未来,魏祥这样的情况,根本不需要发什么公开信,有足够的制度与环境支持他完成学业;学校不会把这件事儿当成什么重点情况去解决,大家也不再有什么大惊小怪,因为这本就是“常态”。


残障人士需要的不是关爱,而是环境和人心层面实实在在的接纳。不把你当成一个“特殊对象”,你也完全可以靠个人的奋斗取得相应的成果,那才是我们想要的历史进程。


关联阅读

权利和更好的生活,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

民法总则“偷走了”我们的哪些权利

没有考试的权利,我拿什么打开人生的天花板?

陈涛:社工的基础是百姓自组织的民间社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