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实、李小云、荀丽丽:如何应对“新贫困”时代? | 沙龙预告 07.08
南都观察沙龙 第 6 期
2011年,中央提出到2020年实现按现有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贫困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央和地方投入了前所未有规模的资金和行政资源实施精准扶贫。
按照2011年调整后的新贫困线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的标准计算,2011年全国贫困人口为1.239亿,到2015年底,已经减少至5578万。
如果按照以往最低每年减少1200万贫困人口估算,2016年到2020年,至少会减少贫困人口4800万。也就说,按照以往最低减少数量估算,到2020年,按照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也只有778万。
而如果按照以往中等程度贫困人口减少的数量——1400万——估计,到2020年,贫困人口将减少5600万,届时按照现有标准的贫困人口数量将会是-120万。中国在统计上将不会存在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群体。这一变化也意味着为此设置了几十年的贫困县将走入历史,中国即将迎来一个没有“贫困”的时代。
〔 贫困走向终结? 〕
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基本生活成本上升,国家以2011年人均年收入2300元作为绝对贫困线,比以往标准有很大提高。这一标准也代表了经济发展以后,农村人口满足吃住等基本需要的收入水平。一旦按照上述估算达到预期目标,中国农村的绝对收入性贫困将会在统计上消失。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按此标准计算的贫困人口在统计上的消失,绝对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的终结。
首先,即使到2020年,按照2300元标准计算的贫困人口消失,但是由于农村人口的极大脆弱性和兜底保障的低效率,该标准以上的群体仍有可能因为各种风险而落入2300元以下。这意味,即使在统计上宣布2020年彻底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然会有低于2300元标准的绝对贫困人口的存在,只是数量上不会很大。
其次,随着生活水平和成本的上升,2020年之后沿用2300元标准的合理性会下降。届时提高绝对贫困线的压力会上升。一旦调整贫困线,在统计上绝对贫困的人口会重新出现。2010年,按照当时的贫困线统计,发布的贫困人口是2688万人。2011年贫困线调整以后,贫困人口迅速上升到1.239亿。社会大众对此纷纷质疑。
最后,如果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2020年也很难做到每一个贫困户都如期实现目标。很显然,大众并不理解“现有标准”的真实含义,而贫困人口本身的动态变化、未来可能的贫困线调整,都会导致一定数量绝对贫困人口的存在,绝对贫困人口也具有长期存在的客观规律。因此,国家在2020年宣布农村贫困目标实现时,需要客观指出在那之后的农村贫困状况。
所以,贫困真的终结了吗?
2300元的收入标准是否需要提高?
农村地区保障脆弱,如何防止因病返贫、因灾致贫、因学致贫?
在“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没有读书郎”的多元维度下,什么是更合理的评价体系?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贫困也随之转移,以农村为主的扶贫政策如何应对新贫困治理?
7月8日14:00-17:00(周六),北京,邀您和三位学者共同讨论可持续的精准扶贫。
主办机构:
南都观察 | 文化纵横杂志社
战略合作:
学术中国 | 观察者网
媒体支持:
一席 | 新浪评论 | Flipboard | 界面文化 | 澎湃思想市场 | 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库 | 钝角网 | 爱思想网 | 706青年空间 | 北大清华讲座 | 公益慈善周刊 |搜狐号
公益支持:
南都公益基金会 | 修远基金会
场地支持:
COYARD金融空间
报名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填写报名信息
“一期一会·共同思想未来”主题沙龙是依托《文化纵横》杂志的落地活动,每期邀请专家学者参与,与读者共同探讨一个值得面对面交流的话题。
南都观察(Narada Insights)是南都公益基金会推出的思想类新媒体,关注社会公共议题,以多元视角和专业解读呈现独立观察。
全文阅读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