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经济盛衰,有何启示?
来源:东网
从2003年到2021年,马来西亚人均GDP增长率(美元计价)大部分时间跑输其他东盟创始成员4国(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简称东盟)和印度,跟在亚洲金融风暴前7年情况有天渊之别。当时,其人均GDP平均年增长率达6.5%,大幅优于东盟和印度。若能了解马来西亚经济增长减慢的原因,便能初探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储蓄率高
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前,马来西亚是一个重投资、抑消费的国家。用1996年做例子,马来西亚消费率只占GDP56%,远低于以上5国的平均68%;其储蓄率达GDP的37%,高于以上5国平均值32%。如撇除新加坡,其余4国储蓄率更只有28%。高储蓄率代表银行有足够资金借贷给企业扩展业务。
当时,外商也积极投资于马来西亚。在1992年顶峰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差不多达GDP的9%,远远抛离以上5国1至2%的水平。在1996年,其用来量度投资规模的新增固定资产跟GDP比率更达41%,远高于以上5国平均31%。
由此可见,当时马来西亚的GDP增长率,一方面来自大量新增固定资产,另一方面来自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转移,带动了效率提升。
投资率低
从2003年到2008年是亚洲金融风暴后的复苏期,虽然马来西亚和其他新兴市场一样,受惠于弱美元资金流和强劲原材料商品价格,股市表现优秀,但从经济层面来看,弱势已经开始出现。
在2005年,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跟GDP的比率下跌到22%,比以上5国平均27%还要低,与金融风暴前相比跌幅差不多达一半。低投资率固然限制了未来经济增长空间,可幸的是,马来西亚当时仍然受惠于原材料商品价格高企,储蓄率也能维持在高水平。外资直接投资跟GDP规模虽然跟1992年顶峰来比有所下跌,但也只不过是回到跟中国、泰国等水平,比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仍然来得高。
至于为何新增固定资产减慢,部分原因可能是外资把投资转到中国,另外部分也可能受制于技术水平不足,及人才流失严重,限制了高增值产业发展潜力。
经常帐长期赤字需警觉
不过,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在马来西亚转向推动消费之后。马来西亚作为原材料商品出口国,为减低原材料商品价格下跌对经济的影响,便转向了推动个人消费的增长。个人消费占GDP比率由2008年的56%,慢慢增加到去年底的71%。储蓄占GDP比率同时也由近39%下跌到26%。显然易见,低储蓄率减少了银行贷款给企业发展的能力,结果是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跟GDP比率落后于印度和东盟中大部分国家。一个投资不足的国家,GDP的增长率也会受限。
总括来说,储蓄率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跟GDP比率相对较高的国家,其未来增长空间应该相对较大。而如果一个国家要靠个人消费带动经济,就必须要考虑到储蓄率降低带来的风险。中国等新兴市场面对目前欧美经济衰退,主张以内需拉动经济。内循环的政策当然有其合理之处,但马来西亚的失误经验相信也能为内循环的实施带来一定启发。反过来看,投资者也要明白投资带动的增长不代表没有风险,当出现过度投资或经常帐长期赤字,便需要提高警觉了。
更多阅读:
马来西亚大选11月19日举行,97岁的马哈蒂尔将再度竞选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