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观分析:2022年,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增长要求的指引下,赋能实体、公平普惠、审慎经营成为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词。一方面面临内外部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不确定性风险,银行主打稳健策略,数字化转型仍在持续,但策略的制定者开始变得更加务实,更加注重资源利用率,以及数字化手段是否能够对业务增长产生实际作用。
另一方面疫情因素致使服务线上化、自动化成为必选项,银行业致力于打造全渠道、多谱系的金融服务,这同时也倒逼更多业务必须完成数字化转型。2022年,养老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成为银行业布局重点,而数据作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关系到客户行为识别、风控模型的应用效果,业务场景对数据应用的需求显著增长,数据要素与技术要素叠加的价值在这样的形势下得到不断放大,成为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易观基于对国内外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情况的长期跟踪与研究,结合我国金融监管与产业政策导向、金融科技发展情况以及与相关行业专家的交流访谈,发布《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报告2023》,通过客户经营、科技赋能、组织发展三大维度,对2023年我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趋势进行了深入洞察。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各行各业加速应用,带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2023年,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效果将会突出体现,在经济总体向好的预期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速率将会加快,数据价值和技术红利释放,金融资源注入实体领域将显现出更大的作用。同时,金融数字化转型成熟度的行业标准有望在今年出台,这意味着将会更有利于形成相应的转型量化评价机制,为银行业转型策略的构建提供有效指导。易观认为,2023年银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趋势将体现在“精、敏、稳、融”四大方面。
趋势1:金融普惠趋向精准持续,业务模式探索与技术补偿作用将明显放大2023年,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增长的手段除了体现在继续保持信贷资源的投放力度,将会更加强调把握投放节奏,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适配度,提高赋能的持续性和精准性。在数据确权与数据市场化配置标准明确后,数据获取、流通和应用规则的完善将对信贷精准投放发挥重要价值,而这需要依靠丰富的生态体系建设,通过业务模式探索和技术补偿扩大客群规模,挖掘数据价值。业务模式方面将会围绕如何进行客户的联动拓展与深度经营展开,其中做好GBC协同赋能将释放突出价值;技术补偿方面需要增加优质数据引入以及升级数据分析技术,以减少信息可靠性偏差,提升信贷需求判断与风险自动化评估能力。趋势2:消费信贷进入快速扩张期,业务获得性与合规性要求将同步提高增加消费信贷投放力度,推动扩消费政策全面落地将是下阶段实现C端增长的主要任务,预计2023年银行业消费信贷规模将出现快速扩张。同时消费金融进一步呈现线上化、数据化特征,消费信贷也将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领域以及未来的监管重点,未来一段时期内银行将会面对业务获得性与合规性要求同步提高的挑战。一是消费信贷服务将会更快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业务增长的核心将聚焦在对接程度更高的生态合作模式,因此需要具备跨平台、跨领域生态体系建设能力;二是目前所掌握的数据规模、数据质量尚不足以支撑对客户消费行为的深度探查,需要基于真实消费场景数据训练风控模型,以及在事前控制策略中寻求数据训练量与风控收益的最优解。- 探索者:平安银行借力集团优势搭建消费金融开放生态圈
趋势3:客户体验趋向深层需求满足,打造全域智能未来可期但仍将面临长期挑战后疫情时代客户体验将愈加趋向个性化、深层次服务需求满足,通过全域智能突破渠道割裂现状,进行客户全生命周期深度经营已经形成行业共识。线上渠道需要突出人机交互服务智能化;线下渠道的资源深度优化配置,场景、数据、交互内容等全域协同的链条打通,将是未来物理网点价值重塑核心并应予以长期关注。同时对于全域体验“感知-响应-决策-迭代”的闭环经营将依赖于完善的客户体验指标评价体系,使客户体验做到可监测可度量,通过客户体验优化、提升流程规范与业务合规程度,进而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探索者:招商银行构建客户体验闭环监测管理体系实现价值成长
趋势4:数据资产化进程加速,数据应用能力将成为企业架构设计的关键考量2023年数据资产化进程将明显加速,基于对数据资产管理重视程度的显著提高,未来数据应用性将成为银行企业架构设计的关键动因和建模中的核心考量因素。因此应形成有利于业务与数据系统衔接的组织机制,在将数据应用能力融入业务架构与IT架构的顶层设计时,需重点考虑业务模型的原子化程度、数据的标准化程度、IT架构的负载能力以及数据价值评估基准四个方面的影响。- 探索者:建设银行企业级数据与分析智能中枢支持多业务场景应用
趋势5:数字原生产品对系统敏捷性要求提高,云原生+Serverless将加快落地应用具备敏感的需求洞察能力,并能够智能化生成数字原生产品的银行将会形成服务能力上的突出优势,数字原生产品所具备的快速响应、灵活组装、智能匹配的特征与系统敏捷与开放程度高度相关。随着业务规模不断增长、客户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相应地也面临着系统架构复杂度加大、改造成本增加、以及业务连续性的挑战。基于云原生微服务架构,打造兼具弹性敏捷和成本可控的系统对于银行来说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Serverless技术在降本增效方面的优势将突出显现,从而加快实现在部分业务中的应用,提升业务全流程的响应速度,降低系统改造和运维成本。- 探索者:工商银行函数计算平台成功助力手机银行系统降本增效
趋势6:智能决策加速覆盖全栈场景,机器学习工程化重要性将显著提升基于AI能力由数据驱动与金融知识引导进行规则提取和模型训练,将加快覆盖业务运营、风险监测、营销投顾等更多场景,但面对庞大的客群规模,让智能引擎在业务流程决策点上进行实时化、规模化分析决策的难度高,相较于对算法和模型性能要求更高的科研与产业研发等领域,金融行业更应该思考的是模型的管理和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行业对于决策规模化、落地速度、协同及成本的需求将会使机器学习工程化的重要性显著提升,以提升模型的自动运行和持续交付能力,支持多场景、多流程的在线决策服务。- 探索者:浦发银行强工程化能力AI中台实现业务模型高复用快迭代
趋势7:全流程数字化风控重要性提升,区块链技术将在更多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在今年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以及深化对外开放的战略导向作用下,产业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的交易量将迎来新一轮增长,对金融业务全流程透明度、可靠性以及可追溯的需求将显著增加,因此也将加速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业务场景中的规模化应用。同时,搭建企业级风控平台是构建完善的数字化风控体系的必经之路,需要在规划设计中侧重对于业务全流程的数字信用和风险管控能力、资金监控能力以及对底层数据的挖掘能力。- 探索者:建设银行以区块链平台和企业级风险管理实现业控能力双提升
趋势8:ESG将成转型评估新标准,需加快探索其对于业务赋能的长期价值2023年ESG的关注度将会显著提高,易观预计ESG的信息披露内容、质量、形式、频率等行业规范也将在2-3年内逐渐形成,未来ESG评级将成为衡量一家银行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以及综合发展水平的新标准,ESG也将加快从治理理念的层面落向“公众价值+业务价值”长期经营与实现的范畴。这需要银行在ESG转型中思考如何以“科技+金融”模式联合为业务赋能,在更多的行业、更大的社会范围内运用科技和资金能力拓展业务边界并显现价值。在构建ESG治理体系与信息披露的过程中重点围绕ESG的公众价值和业务应用价值进行战略目标的规划,还应从管理效能、数据价值、风险损失减少、社会影响力等多维度视角进行考量。- 探索者:兴业银行以“寓义于利”ESG理念为指导实现“懂碳知产”
趋势9:敏捷型组织面临现实变化,塑造鲜明转型文化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随着前端和中台的数字化进程加快,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向后台深入,而打造敏捷型组织也将面临决策链条缩短、组织边界模糊、协同场景复杂三个主要变化特征。打造与现实变化特征适应性更强的敏捷型组织,将是银行未来需要长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包括在组织形态上需要形成足够灵活但不松散的协同模式;在组织能力上需要全面提升数据的使用和分析能力、以及智能化策略组合的能力;在组织理念上需要塑造鲜明的转型文化,并加速向下进行传导和渗透。- 探索者:中信银行以CoP实践社区助推敏捷文化协同建设
趋势10:人才建设面临虚实双重挑战,人才融合度将决定转型创新能力上限银行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开始走向更加细分的专业领域,业务发展迫切需要如普惠金融人才、绿色金融人才、ESG人才等发挥作用。另外数字员工虽然能够形成对劳动力的有效补充,但能够处理的业务场景仍然比较单一。未来人才融合度将决定银行转型创新的能力上限,结合自身战略布局构建虚实融合的数字化人才体系,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优化改善,将金融人才培养和数字员工培养相结合将成为重要实施路径。- 探索者:工商银行以多样化人才创新机制建立高水平FinTech人才队伍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完整版《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报告2023》
★ #易观千帆 将于3月22日直播解读2月手机银行APP用户体验GX评测,同时我们将针对银行用户体验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分享,现向金融从业者进行话题征集,将您关注的、感兴趣的或者想听到的内容在下方留言,我们将在直播过程中一起分享探讨!
★《数字经济全景白皮书》已重磅发布!分享本文至朋友圈,将分享截图发送至下方二维码即可领取。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老没:13262228281(微信同号)
媒体采访
易观分析媒介:ygfxmkt(微信号)
文章转载
大福:s1861825(微信号)
声明须知声明须知:易观分析在本文中引用的第三方数据和其他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易观分析不对此承担任何责任。任何情况下,本文仅作为参考,不作为任何依据。本文著作权归发布者所有,未经易观分析授权,严禁转载、引用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易观分析发布的任何内容。经授权后的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使用时应原文引用并注明来源,且分析观点以易观分析官方发布的内容为准,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删减、增添、拼接、演绎、歪曲等。因不当使用而引发的争议,易观分析不承担因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并保留向相关责任主体进行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