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与李彦宏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洞见相呼应,曾以"互联网+"引领时代的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于揚同样强调,AI领域的进步需跳出传统移动时代的思维框架,避免陷入盲目追求“超级应用”的误区。7月4日,于揚和来自北京未来图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未来图灵”)的编辑进行了一场对话。他指出,虽然移动互联网时代孕育了诸如微信、抖音等杀手级应用,引领了亿级用户的潮流,但在AI大模型的新纪元中,成功的标准已悄然转变。于揚认为,真正的成功不在于用户数量的堆砌,而在于AI技术如何深入行业肌理,成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生产力工具。他呼吁业界应聚焦于AI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用户规模。随着“百模大战”的热潮逐渐降温,于揚观察到AI行业正逐步向应用导向转型。这一趋势不仅催生了众多面向消费者的创新产品,更在B端市场激发了各行各业对大模型作为生产力工具的广泛探索。他强调,这种转型是对AI技术本质回归的深刻体现,即技术应服务于实际需求,而非成为数字泡沫的制造者。针对当前行业中存在的对“超级应用”的过度追捧现象,于揚提出警示:盲目追求用户规模而忽视应用的实际效能,将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行业发展偏离正轨。他鼓励从业者应更加理性地看待市场,将关注点放在如何通过AI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上,以创造真正的社会价值。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兼CEO--于揚大模型是一个操作系统未来图灵:对于您来说,大模型是什么?大模型在AI领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于揚: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那时信息技术刚刚起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见证了从大型机、中型机到个人电脑的转变,这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基础设施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操作系统扮演了核心角色,比如IBM的专有操作系统,以及基于Unix系统的Solaris等重要操作系统。当然,各种应用也随之发展,早期的大型机、中型机和小型机上的应用界面相对单调,但它们在各个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安卓和iOS成为主要的操作系统,智能手机成为终端设备。现在,我们处在AI时代,大模型是AI的操作系统,GPU则是基础设施,公司如英伟达和博通在提供支持AI应用的硬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从信息技术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现在的AI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基础设施、操作系统和应用这三个核心要素。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基于大模型的AI应用将会不断涌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AI要看实际效果、效益和性价比未来图灵:您在2012年易观第五届移动博览会中提出“互联网+”概念,影响深远,那如今盛行大模型的时代又该称之为什么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您可以详细讲一下吗?于揚:我认为互联网是强大的生产力,应与生产关系结合,融入各行业以释放更多价值。利用这种新的生产力,释放原有行业业务场景的更多价值。在信息技术时代,我们使用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力,无论是在办公通讯还是数据处理方面。当时,我们使用关系数据库,采用传统的软件方式进行操作。但到了互联网时代,我们采用了在线数据库和实时在线数据处理的方式,例如OLAP这样的在线数据库。如果将“互联网+”的概念应用到今天的AI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AI+”。无论我们称之为IT时代、互联网时代还是AI时代,最重要的是这种生产力是否真实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并真正产生了比以前更高的价值。所谓更高的价值,就是指是否提高了效率,是否改善了效果?我的朋友彭志强(盛景网联董事长)提出"10倍"概念,这个概念来源于国外的一个想法,意味着任何新技术或新生产力在真正应用到场景中时,应该带来至少10倍的效益或节省10倍的成本。当然,这个“10倍”是一个假设,但我认为,即使是五六倍或六七倍的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核心在于是否能带来更好的效果,是否能降低更多的成本。这有点像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远,再加上更便宜。所以,我认为名称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AI是否能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比以往效果更好、成本更低。对于那些不太了解的人,可以用"AI+"来表达AI作为生产力的性质。最终,我们还是要看AI的实际效果、效益和性价比。AI在2035年才能成为真正的生产力未来图灵:您认为大模型行业发展需要多长时间?发展轨迹是怎么样的?于揚:我认为云计算的ToC应用,如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