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确定的赛道
这个冬天,上证有点冷,东北有点热。
一批又一批南方小土豆拖着行李、满怀热情,不断涌入零下三十度的哈尔滨,成功把本地人堵在家中“猫冬”。
冰雪大世界里的万人蹦迪,松花江面上的气垫船漂移,圣索菲亚大教堂天空中的人造月亮……经过短视频的传播,东北迅速成为许多人素未谋面的第二故乡。
为什么这么火?最关键的是性价比。
便宜、便宜、还是TMD便宜!
在东北旅游,享受的不只是美景、美食,更有花小钱办大事的痛快。
最美的景点是免费的,同样的故宫,沈阳只要五十元,长春只要八十元;无论是饭店还是自助盒饭,都能让人体会到微薄工资真正的价值。
或许,真正的旅游本来就应该是这样,人与人也本就应该有这么多善意的。
01
消费复苏是真的,消费降级也是真的
《贫穷的本质》一书中说,穷人一旦有点钱,他们会优先选择购买烟、酒等非必需品,而非更好的食物。
记得听爷爷说过,他年轻的时候,经常把家里的鸡蛋拿去换烟抽,而不是用来改善伙食……
可见,“饱暖思淫欲”这句话,或许不对。
大多数时候,穷人宁可吃得差一点,也要省出钱兼顾其他需求。
在经济学上,这种行为又叫作“口红效应”。
字面上的意思: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女性对名牌服饰、珠宝的强烈消费冲动,只好转移到口红等相对平价的奢侈品。
虽然生活拮据,但出门前能涂一下口红,哪怕是廉价的口红,也能给自己带来一点仪式感。
同样,男性也被迫压抑对豪宅、名车的欲望,转而用小闲钱享受些廉价消费。
虽然生活困顿,但走进影院的一两个小时里,可以将自己代入电影角色,想象自己能保护家庭、能给孩子买礼物……
追求的,都是一种心理安慰。
口红效应的主体人群,有两大特征:1.有中产心态;2.无中产钱财。
当今中国相当一部分人,都属于这个群体。
尤其是大部分30岁以下的年轻人,或许是被各种自媒体和鸡汤洗脑了,无论在心态还是消费水平上,都对标中产人群。
搞笑的是,他们过去从来没有、将来也很难成为中产。
所以,口红效应在中国并非临时现象,必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可以明显感受到,疫情前后,中国消费主体完全是在两个不同的人群:之前是储蓄偏向,如今是小额消费倾向。
现阶段,消费复苏是真的,消费降级也是真的!
这并不是什么悖论。
最典型的标志,就是拼多多异军突起,市值甚至超过了阿里巴巴。
又比如国庆期间差点崩掉的机票价格。
上头高估了大家的消费能力,绝大部分人都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火车,导致机票没人买,实在没办法只能打骨折销售,热门航线票价一度降到300多块。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言而喻:有底线的消费大家能接受,但想让人再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花钱,已经不现实。
健康快乐才是硬道理,活下去才是最好的长期主义。
02
没钱,有没钱的活法
今时今日的社会,大经济放缓是没悬念的事。
但对部分消费和服务业而言,未必不是鲸落万物生。
很多人都有些过于杞人忧天,误把宏观当成自己的微观了。
世界是个循环,来来去去的答案就在那里。
反过来看,恰恰是因为买房、买车、消费名牌的人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很多人手上的活钱多了。
实际上,如果你原本攒了一笔钱准备买房,现在突然没有这个需求了,你会突然意识到,按照你原本的过苦日子的方式生活,这笔钱根本花不完!
另一方面,这几年许多行业都出现缩产缩员的现象。
钱虽然是越来越难赚了,但大部分人却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比于忙碌的时候更有精力参与旅游和娱乐项目。
在经济学上,这被称作“迪士尼效应”。
指的是:经济越是萧条,失业人数越是上升,假期越是延迟,迪士尼的客人就越多,随之娱乐业也会越发达。相反,在经济上升期,人们疲于奔命,反而少有娱乐时间。
正常而言,出去游玩毕竟不是什么奢侈服务,普通工薪阶层偶尔消费一两次也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将之与“口红效应”对应的消费降级结合起来,就是目前的真实情况: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人们会转而用相对廉价的消费行为来取悦和麻痹自己,一场普通的旅游或是看一场电影,并不需要花很多钱,但却能让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
性价比才是第一位。
2023年的旅游市场,非常好地体现出这一点。
四季度,国内出游人数已经超过2019年的同期数据,消费人数大大增加。
但人均消费的大幅下滑,也是非常明显的。
无论是红极一时的淄博烧烤,还是正红得发紫的哈尔滨,都是靠性价比出圈。
就如发生在拼多多身上的“真香”定律一样,大部分人并非真的喜欢这样一个购物平台,它不过是在这个时期,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罢了。
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逻辑里,想要的和买得起,我们只能选择后者。
淄博如此,哈尔滨也是如此。
相比于哈尔滨,欧洲的雪山和街景也许会更加浪漫;相比于长春,昆明才是真正的春城,新马泰的热情才更加美好;相比于沈阳,北京的故宫才是真正的恢宏大气;相比于大连,马尔代夫的风景更具吸引力……
谁不知道?
但是当你看到机票、酒店和各种消费的价格,蓦然回首便安慰自己,原来大连也有海,哈尔滨也有俄式建筑,长春也有烧烤美食,沈阳也是古都。
吃着烤地瓜和冰糖葫芦,也可游览异域风情。
朋友圈只要不发定位,又有谁会知道你去的是巴黎卢浮宫还是哈药六厂的总部,又有谁会在意你去的是圣彼得堡还是中央大街,又有谁会发现你去的是东京还是新民大街?
哈尔滨小饭馆物价,来源:小红书
归根结底,人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再怎么困难,情感需求都不会改变。
出去走一走,永远是是情绪价值的最好出口。
03
尾声
人是万物的尺度,你是自己的尺度。
市场,是社会的镜子,每一种事物的流行,反映的都是大众需求的变化。
此时此刻,国人对旅游这回事的态度、以及旅游业本身的变化,也不光是经济上的原因。
前几年,或者说2020年以前,国内有一股病态的旅游狂热。
许多青年男女,动不动就把“爱旅游”作为一个高大上的标签挂在身上,各路朋友圈、微博里充满了矫揉造作的照骗。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得自己生活丰富多彩、有内涵、有深度。
但大部分人的“朋友圈旅游”,不过是打卡式的走马观花,留下的只有浅薄的吹嘘资本,当然会惹人厌恶。
拿没有门槛的事情炫耀,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久而久之,不但搞得旅游业乌烟瘴气,旅游这个名词本身的名声也被败坏了。
各种黑导游、黑司机、拍照收费、酒托、饭托,甚至还有假长城、假皇陵,一堆骗子游荡在旅游业的每一个环节。
到头来,本来是为了在难得假期放松的好时光,居然成了和骗子斗智斗勇的垃圾行程,被类似“摸一摸,三百多”的骗局弄得畏手畏脚、心力交瘁。
尤其是,随着“网红”城市这一名词,越来越低俗化,“洗涤灵魂”的幻想在加速前进的互联网中逐渐被抛弃,单方面的宰客早使得大众的怒火蓄满。
这叫什么旅游?完全是花钱折腾自己。
互联网有能力带火一家籍籍无名的小城,无中生有出一大堆打卡点,也同样有能力毁掉自己捧起来的城市。
淄博与哈尔滨的出圈,或许正是这波变革的前奏曲。
说到底,旅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能够让自己感受到愉快才是最重要的。
出去玩,还是野一点儿。(全文完)
PS:华为鸿蒙生态再度成为股市热点,具备增长性、确定性、持续性,且今年鸿蒙不管是终端,还是平台生态,都逐步进入放量阶段,如何布局产业链?哪些公司又将迎来大涨?
想获得更详细的产业链标的资料包+一周的直播复盘体验,后台回复关键词“题材挖掘”,添加小助理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