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志峰,徐佳朋:认知口译学:理论构念与应用前瞻
今日推文目录(分开推送,欢迎关注)
1.康志峰,徐佳朋:认知口译学:理论构念与应用前瞻
2.CATTI英语笔译二、三级实务样题
3.《外语电化教学》2018年总目录(收藏版)
【相关文献导航】
摘要:认知口译学(Cognitive Interpreting Studies,简称 CIS)由康志峰于 2018 年 12 月在《翻译研究与教学》中正式提出。该概念不仅承继了口译学与认知心理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科学传统,而且指出了一个崭新的增效口译的方向。本文是把以往专家学者对认知口译研究,尤其是对认知口译过程研究的理论升华及其价值体现。CIS 理论不仅有益于译员的口译实践增效,而且还为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口译教师以及口译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凸显了其应用价值。
关键词:认知口译学; 理论构念;应用价值;前瞻
1.引言
认知口译学(Cognitive Interpreting Studies,以下称 CIS)(康志峰,2018:12)于 2018 年 12 月在《翻译研究与教学》中正式提出。CIS 的提出乃基于各位口译学(Interpreting Studies)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承继口译学与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等学科交叉研究的科学传统,指出了一个崭新的增效(synergism)口译的科学研究方向。故而口译理论建构与时俱进,口译实践增效开拓创新。CIS 的提出不仅指出了 CIS 发展的方向,而且为口译学者提供新的科研思路。随着口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口译学为口译研究带来新的契机。伴随着认知口译理论建构的不断完善,其应用价值更加突显。此外,CIS 还为高校口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课程设置提供了新的选择。
2.CIS的构念
2.1 CIS 溯源
在翻译学(Translation Studies / Translatology)发展的过程中,专家学者们对翻译研究的兴趣从文本本体论(ontology)研究逐渐扩大到译者是如何对文本进行双语语码转换(康志峰,2018:84)的话题。鉴于翻译本体论本身并不能很好地揭示出译者在进行文本转换过程中的心理活动(ibid.:13)态势,心理学(Psychology)和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等就被引入了翻译学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交叉领域,即翻译过程研究(Translation Process Research,简称 TPR)。随着翻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口译学本体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亦由本体论研究逐渐扩大到译者的双语语码转换过程研究(ibid.),探究大脑这个“黑匣子”的运作过程。
该研究可以溯源至 20 世纪 70 年代,当时德国有一批学者借用了心理语言学“有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ols),尝试探索译者翻译过程中的策略和决策过程(李德凤,2017:11)。由于该法后来在生态效度上遭受到了质疑,故而该研究从内在的心理路径延伸到了外在的行为观测分析路径。研究者们相继采用了键盘录入、屏幕录像、眼动仪记录等方式对翻译过程进行研究。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翻译过程研究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利用神经科学研究法,使用了电、近红外光谱扫描仪、核磁共振等技术,直接关注被试的大脑,通过脑电波的变化情况来测量译者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除此之外,语料库研究方法也与翻译过程研究结合。该翻译认知过程研究一般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以自然语言建立语料库,再辅以认知阐释(如 Schmied,1994;Setton,2011;Petite,2005)。另一种是以过程实验中产生的翻译产品建成语料库,再与过程实验数据结合,研究译者在选择译文时的心理机制(Alves & Magalhaes,2004)。近年来随着口译认知过程研究的蓬勃发展,CIS 应运而生。
由此,本研究集前人认知心理研究理论,将口译学与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等理论相融合,形成口译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of Interpretation /interpreting,以下称 CPI)这一构念(康志峰,2013)。随着口译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口译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中心聚焦于认知心理为基奠的口译动态行为研究,故而提出了 CIS(ibid.,2018:12)这一崭新概念。该概念的提出旨在建构其理论框架,令口译学人学研创新,为高校口译研究课程开辟新径,让课程设置更加完善,使口译实践增效,从而出色完成口译任务。
2.2 CIS 与 CPI 之异同
由 CIS(ibid.)与 CPI(ibid., 2013)两者的名称即可了然,两者的组成因子非常相似,两者均有口译、认知两大因子要素。均涉及口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Neuroscience)、脑科学(Brain Science)、语言心理学(Linguistic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
尽管如此,两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CPI(ibid.)以认知心理学为主。口译只是验证认知心理学理论观点的众多角度中的其中之一而已。换言之,口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拓宽认知心理理论的适用范围。相反,CIS(ibid.,2018)以口译学为主,而认知心理的分析只是为口译研究与实践服务的众多理论中的一个分支而已。口译增效的方式众多,但是 CIS 凸显了认知心理学带来的贡献。然而,在 CIS 领域,口译研究将不再局限于认知心理的分析不再以认知心理分析为终点。相反,CIS 是以认知心理分析为起点,再进一步开展任何于口译增效有益的研究。简言之,CIS 是一门从认知心理出发,围绕口译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索任何有益于增效口译的学科。
2.3 CIS 的建构
CIS 的主要因子有口译、口译学、认知、认知心理学等。口译作为主体乃 CIS 学科不可或缺的第一要素。它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是在双语交际的情况下,译员通过对语言的使用,将源语(source language,以下称 SL)的话语内容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以下称 TL)转述出来,这种口头转述的过程称之为口译(ibid., 2013)。总体而言,口译分为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和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ing)两种。口译按场合、目的及模式还可分为:会议口译 (conference interpreting)、谈判口译(interpreting for negotiations)、生活口译(everyday life interpreting)、视阅口译(sight interpreting)、耳语传译(whispering interpreting)、电化传译(video-aid interpreting)、导游口译(guide interpreting)等(ibid.,2007:3)。
由口译(无论是同传还是交传)的过程和分类说明口译是一个经过输入(input)、解码(decode)、理解 (understand)、记忆 (memory)、编码 (encode)、输出 (output)等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由 SL 向 TL 的转化过程。由此得知,各类口译译员包括学生译员的口译操作离不开认知心理的变化过程,他们良好的认知心理对口译产品的成功完成具有良好的效应,因此口译研究离不开口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口译学乃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口译员口译操作、口译质量、认知心理、口译产出、口译过程、口译文本以及口译史等的一门科学。其中,口译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独特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体现在口译是一个双语(bilingual)认知加工(cognitive process)的过程。口译的整体过程既是认知加工的过程,也是元认知加工的过程。
认知乃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过程。一般而言,它包含感知(感觉、知觉)、记忆[ 短时记忆(short term memory, 以下称 STM)、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以下称WM)和长时记忆(long term memory, 以下称LTM)]、思维(想象、联想、思考)和语言等从通过外界刺激输入信息,大脑加工信息,大脑思维活动,心理活动,支配信息和言语表达的认知过程。
元认知(Flavell, 1976/ 洪戈力、欧阳昱,1989)乃个体对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它包含元认知知识 (metacognitive knowledge)、元认知控制(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和元认知体验(metacognitive experiences)(康志峰,2018:14)。元认知在口译操作中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口译的认知活动是职业译员或非职业译员记忆信息的一种加工过程。在这一加工过程中,译员作为主体的元认知对口译认知活动具有控制作用。换言之,译员作为主体通过自己的元认知知识对 SL 信息进行预设、计划、理解、监视、选择、调节和表达等。口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一种记忆信息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认知过程中,译员会利用自己的元认知知识,对口译任务进行预设、计划、检测和调节等,由此构成口译控制。进而言之,口译控制是对口译认知加工的管理和控制,是译员作为主体在进行口译 SL 信息加工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口译认知加工活动作为心理意识对象,自觉主动地预设、计划、检测和调节。
译员作为元认知拥有三种知识结构:1)译员对其自身作为认知主体所拥有的知识,亦即译员对自己口译能力和口译任务要求的知识。译员自身能力的知识主要是指译员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口译的兴趣方向、专业领域、口译风格、口译模式(同传或交传等)、口译能力等,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及其克服局限性之策略等。2)译员对于口译任务的知识,即译员对于发言人所提供 SL 信息的内容、信息的性质、信息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领域等,同时译员对于口译任务的要求以及任务目的等方面的知识。3)译员所拥有的口译策略知识,即译员拥有关于口译策略及其灵活运用的知识。具体而言,是译员对口译策略及其方法的掌握,各种口译策略及方法的优缺点,口译策略适用的条件和环境,口译活动和口译任务以及口译策略的有效性等。
这三种知识结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同的译员个体会根据特定的口译任务对完成该任务的口译策略和方法做出选择。译员贮存在 LTM 中的元认知知识在口译操作时被随时调用出来发挥其作用。换言之,译员在执行口译任务的过程中,会主动利用其掌握的元认知知识来控制口译认知,即对其口译操作进行自觉地并积极主动地预设、计划、监视、控制以及调节等。由此可见,口译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加工活动,同时还是一个元认知加工活动。译员的元认知和元认知控制活动具体体现在口译语言加工模式上。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也是心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人体认知活动的发生与发展,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梁宁建,2003:1)。这一广义角度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结构主义心理学 (constructionist psychology)以及意识现象的心理学 (consciousness psychology)。首先,信息加工本是计算机的功能,这一研究将人类的认知过程比作计算机加工信息,但其核心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因此,这一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学,也称之为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研究内容包含感知、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以及言语等。其次,结构主义心理学以皮亚杰(Piaget)为代表,其研究是对从儿童到老年不同年龄层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再者,意识现象的心理学主张心理主义(psychologism),免受或少受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影响。这一狭义角度的认知心理学专指信息加工心理学。故而,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所说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包含认知与元认知、注意、知觉、感觉、焦虑、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语义记忆、情节记忆、推理与决策、和问题解决等(康志峰,2013:1)。认知心理现象非常复杂,因此在考察和研究口译员的心理活动时,既要考虑到人的大脑内部的生物因素如大脑细胞、注意、感觉、直觉等,又要考虑到各种心理活动的外部因素如生活、工作环境、文化以及社会等。将心理因素与大脑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究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在心理活动和脑之间,脑对心理活动有作用,而心理活动对脑具有反作用。心理活动的内驱性因素和外驱性因素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既有作用性,又有反作用性。
CIS 构念的主要因子口译、口译学、认知、认知心理学等的综合理论研究,建构了 CIS 理论。纵然如此,从口译实践到理论升华并非一两个概念和视角就能完成的,需要未来的 CIS 研究理论不断至臻完善。
3.CIS的应用
3.1 应用于口译实践
CIS 理论,尤其是对译员口译认知过程的研究能使之采取合理的心理策略,进行良好的心理管理,如心理觉知、心理控制、心理调节等,掌握各种心理活动制式,实现口译实践增效。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眼动跟踪速率受元情绪(meta-emotion)和情绪影响,低焦虑(lower anxiety, 简称 LA)状态和高焦虑(higher anxiety, 简称 HA)状态(ibid.,2011:81-85)导致学生译员 SI 速度过慢或过快,从而影响 SI 绩效。之外,眼动速度过慢或过快表现了大脑对源语言(SL)信息的惰性认知和极速认知、无效认知以及负效认知,抑制了灵动认知,同样不利于视译绩效(ibid.)。最后,作者给出了各种应对策略。首先关于速度策略,要求译员匀速,戒急亦要戒惰。其次关于情绪策略,要求译员做到觉察情绪、控制情绪、进而修正情绪。最后关于认知策略,要求译员扩大心理词典补充 LTM 储存、掌握双语转换技能减少双语转换代价、最终实现灵动认知(ibid.)。显而易见,各类译员根据该文提供的策略,结合自身的具体问题,可从中受益,从而使学生译员口译增效。
CIS 中的 STM 在同传口译中作用突显,因而提出了一些列关于 STM 和 WM 的增效策略。首先,译员在工作记忆时接收的信息转瞬即逝,此时注意力稍有差错就会错失一些关键信息,使口译失败;所以作者提出了信息注意策略(information attention strategy),要求译员时时刻刻把注意力放在演讲者(orator)身上,获取有效 SL 信息(康志峰,2016:100-104)。其次,译员在工作时收到的信息巨大,此时很难也不应该对这些信息照单全收,所以作者提出了信息聚焦策略(information concentration strategy)和信息选择策略(information selection strategy),要求译员抓住演讲者的“意”而非“词”,做到主次分明并且要求译员以提纲式的方式抓住演讲者的概念、命题、数字、逻辑关系等关键信息(ibid.)。再次,译员 STM 容量十分有限,且易受到干扰或延迟影响从而使容量进一步降低,所以作者提出了信息容量策略(information capacity strategy),要求译员利用形象化和逻辑化的方式去记忆以提高 STM 容量(ibid.)。然后,译员的 STM 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如果不能及时进行 STM 信息的解码和编码,对应到译员的 LTM,那么口译将会失败;所以作者提出了信息编码策略(information encoding strategy)和 STM 训练策略(STM training strategy),要求译员主要利用听觉编码,辅以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并且加强对 WM 这些编码能力的训练,以达到尽快对 STM 中的信息实现激活,顺利完成口译任务(ibid.)。
3.2 应用于口译研究
作为 CIS 的一个维度,目前口译认知过程研究如火如荼,如口译员的眼动跟踪(eye tracking)研究、口译员的记忆研究、口译行为的认知研究以及口译焦虑研究等。康志峰从口译焦虑(interpreting anxiety)研究(ibid., 2012/2013)到认知口译记忆(cognitive interpreting memory)(ibid., 2016 :85-91)研 究, 到双语语码转换(bilingual code switching)(ibid., 2018:84-88),到眼动跟踪靶域(eye-tracking target domain)与视译速效(sight interpreting speed effects)研究(ibid., 2019:104-111),到眼动跟踪注视点(eye-tracking fixation)研究,再到眼动跟踪轨迹(eye-tracking trajectory)研究等,在认知口译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五十多篇相关论文和 3 部认知口译专著。近期的眼动研究以眼动跟踪靶域(TD)实验为研究方法,学生译员进行了视译(SI)眼动跟踪速率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解析、SPSS 计算以及速效检验,发现眼动跟踪 TD 速度越快,SI 成绩越差,眼动跟踪 TD 速度越慢,SI 成绩也越差,眼动跟踪 TD 速度均匀,SI 成绩越好(ibid.)。
除了眼动跟踪研究之外,本课题组进行口译行为的 ERP 证据:认知控制与冲突适应研究(康志峰,2017:92-100)。记录研究了 30 名受试学生译员在完成箭头偏对比掩蔽任务(meta contrast masking tasks)的口译行为和电脑数据。传统理论认为认知控制需要意识参与,只有对冲突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表征才能引发认知控制,进而影响随后的信息加工(Dehaene & Naccache,2001)。但康志峰组织的研究发现受试者对 SL 信息有着无意识冲突适应。这对于受试者的认知控制及其意识关系的理论构建具有重要启示。SL 冲突信息作为新异刺激如何在有意识方面和无意识方面合理地分配学生译员有限的认知资源,使有限的认知资源投入到重要的 SL 信息处理上,使部分有意识冲突控制转化成无意识冲突适应,更好地发挥元认知在SL 信息无意识控制中的作用(康志峰,2017:92-100)将左右口译增效。这在理论上会对译员口译产生增效作用。
李德凤(2017:11)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之沿革与方法阐述了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及其特点,指出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翻译过程研究“已毫无疑问地成为翻译学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Alves, 2015:17)。除了复旦大学的康志峰、澳门大学的李德凤之外,在国内外还涌现了一大批认知翻译的专家,如欧洲翻译协会会长 Arnt Lykke Jakobsen, 西南大学的文旭、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建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卢植等对认知翻译均有至深的见解。
3.3 应用于口译教学
CIS 理论还应用于口译教学之中,因为口译教师不仅需要口译实践,需要口译研究,而且需要口译教学。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就为博士生开设了“认知口译学(CIS)”课程,为 MTI 研究生开设了“口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为本科生开设了“英语口译”等课程。其中“CIS”课程在学生译员同声传译、交替传译等实践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授 CIS 概念、CIS 溯源、口译的认知与元认知、认知心理、认知神经、口译认知过程、口译认知记忆、双语语码转换、SPSS、E-Prime、ERP、EEG、fMRI、眼动跟踪、人工智能等口译认知过程研究内容。对 MTI 学生在口译实践中灌输口译认知过程研究的口译认知记忆、良好认知心理等知识,对本科生实施 STM 策略和克服口译焦虑策略等,口译教学取得了明显好的效果。
4.CIS前瞻
4.1 CIS 应用前瞻
CIS 的作用不仅是其理论本身,而更重要的是应用。未来如何使 CIS 应用于译员的口译操作之中,使其口译增效,这才是关键之所在。就以双语转换技能为例,在双语转换过程中,除了单词信息的转换,还有语法结构的转换和语用信息的转换。三者之中最为简单的是单词信息的转换,其基本取决于译者 LMT 的心理词典,一定程度上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对译员认知资源的争夺最少。三者之中比较复杂的是语用信息的转换,尤其是在隐喻出现的情况下。但常用的隐喻数量有限,所以译者可事先做好准备,建立并扩充关于各种隐喻的 LTM 储存,以减少口译过程中语用转换对认知资源的过多占用。而三者之中最为复杂,最难以事先准备,最需要大脑认识处理的是语法结构的转换,尤其是在句法结构从简变繁的时候。由于每位译员认知能力天赋高低各异,在面对由简至繁的源语(SL)时,会表现出不尽相同的适应绩效。其中能够依靠认知能力天赋从容应对至繁源语的译员凤毛菱角。具体而言,人的认知资源有限,至繁的语法结构转换将争夺走很多译员大部分甚至所有认知资源,从而破坏译员在口译中认知资源的分配平衡,最终使口译产品输出失败。过去的学者对此做出的应对策略是训练译员以提升译员的认知能力。然而,通过后天训练提升译员认知能力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过程,因此寻找并设计一种新型高效语法转换策略,目的是为了让它分担部分甚至很大部分译员在语法转换时所付出的认知努力,是有效的增效口译的路径。
如上所述,CIS 进步于过去的 CPI 正是因为它不以认知心理研究为终点,而以认知心理研究为起点,最终为口译增效服务。因此,实现三种转换以帮助实现平衡分配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认知资源,最终达到口译增效,顺利输出口译产品,成为过去口译研究未曾涉及的新课题,它不仅没有超出口译研究领域而且还是口译研究的重点,是一个具体化的 CIS 口译应用增效策略。
4.2 CIS 研究前瞻
CIS 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由本研究提出,正是因为它不再以认知心理学为终点,而是作为起点,对任何增效口译的领域进行研究。所以未来的口译研究将在现有的口译学与认知心理学交叉研究的路径之上另辟新径。例如,探索如何实现增效口译的种种策略。这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有着广阔的深入研究的空间,该研究的优势在于已有前人为之铺垫好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有以下这些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如何训练译员在口译的过程中控制速度,既不急躁也不惰情。如何训练译员时刻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尔后修正情绪,并调整到最佳情绪状态。寻找扩大补充 LTM 心理词典的最佳途径。寻找双语转换的高效技能以实现灵动认知。如何在口译过程中管控好注意力以不至于被干扰因素分散。如何把注意力聚焦在整体性的源语(SL)上以及如何选择源语中的关键信息。确定什么样的情况适合何种编码策略。寻找提升各种编码策略效率的路径。如何分配译员有限的认知资源,基于哪些认知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而哪些又需要在有意识状态下实现,以在给定的认知资源下实现最优化的源语言处理。
4.3 CIS 教学前瞻
纵向观之,CIS 可以像自然科学被分成理科与工科那样被分成认知口译理论学和认知口译策略学两个分支。前者专注于口译学与认知心理学的交叉领域,研究和分析影响口译的种种认知心理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并且提出增效口译的认知心理策略。而后者则专注于帮助实现前者提出的增效口译的认知心理策略。从而使 CIS 在逻辑构架上成为一个完美体系。
横向观之,CIS 还能与其它一些学科进行进一步交叉研究。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各国纷纷集中资源,加强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研究(李德凤,2017:11)。由此可见,目前炙手可热的处理大数据的 IT 领域日后也有可能会交叉到CIS 中来。
由于 CIS 会重视增效策略实现的深入探索,因此它对口译学生译员的帮助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复旦大学已经为硕、博研究生开设了“CIS”课程,这必将带动全国其他高校开设本硕博“CIS”课程。CIS 将成为一个崭新的学科,崭新的领域。
5.结语
本研究对 CIS 溯源、衍进、建构、应用以及前瞻作了阐述,讨论了 CIS 的理论构念和实践增效。得出以下结论:1)CIS 是对认知口译过程研究的理论升华;2)CIS 理论有益于译员的口译增效,对口译产品的顺利实现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3)CIS 应用于口译实践、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4)为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口译教师以及口译研究者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5)CIS 未来的应用更加广泛,研究更加多元,更加深入,教学体系更加至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Alves, F. Translation process research at the interface: Paradigmatic,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dialogue with cognitive science, expertise studies, and psycholinguistics[A]. In Ferreira, A. & Schwieter, J. W. (eds). Psycho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Inquiries into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5:17-40.
[2]Alves,F. & Magalhaes,C. Using small corpora to tap and map the process-product interface in translation[J]. TradTerm,2004(10):179-211.
[3]Dehaene, S. & L. Naccache. Towards 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conscious: Basic evidence and a workspace framework[J]. Cognition, 2001(79):1-37.
[4]Flavell, J. H. 等著. 1976. 洪戈力、欧阳昱译. 认知发展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002.
[5]Piaget, J. The Grasp of Conscious: Action and Concept in the Young Child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6]Petite,C. Evidence of repair mechanism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 corpus-based analysis[J]. Interpre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 Practice in Interpreting, 2005,7(1):27-49.
[7]Schmied,J. Translation and cognitive structures[J].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94(13):169-181.
[8]Setton,R.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CIS):Overview and prospects[A]. In A. Kruger,K. Wallmach & J. Munday (eds).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C].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011: 33-75.
[9]康志峰.口译焦虑的动因、维度及其影响[J]. 外语研究,2011(4):81-85.
[10]康志峰.认知心理视阈下的口译研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11]康志峰.模因论 • 整体论 • 级度论——多模态口译焦虑的模因建构[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76-81.
[12]康志峰.口译认知心理学[M]. 北京 :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13]康志峰.STM 增效性与同传成效性[J]. 外语教学,2016(4):100-104.
[14]康志峰.汉英增效口译: 长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 ERP 实证研究 [J]. 外语电化教学,2016(4):85-91.
[15]康志峰.口译行为的 ERP 证据: 认知控制与冲突适应[J]. 中国外语,2017(4):92-102.
[16]康志峰.双语转换代价与口译增效策略[J]. 外语教学,2018(3):84-88.
[17]康志峰.认知口译学:范式与路径[J]. 翻译研究与教学,2018(1 上 ):12-18.
[18]李德凤.翻译认知过程研究之沿革与方法要述[J]. 中国外语,2017,(4):11.
[19]连小英,康志峰.眼动跟踪靶域与视译速效研究[J]. 中国外语,2019,(4):104-111.
[20]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
作者简介
康志峰,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口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学等。
本文原载《翻译研究与教学》2019年第2辑(上),第15-22页。本次推送已获作者授权,谨此致谢。如若引用,请以原载期刊为准;转载请注明“大民说英语”以及文章来源。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