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清朝这一政策失误,给了日本侵略台湾可乘之机!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ID:diqiuzhishiju
本文为我局的第117篇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台湾的故事
文字:小米桶 | 制图:顾八荒
当占据台湾的明郑政权被消灭后,康熙皇帝对这个失而复得的小岛,起初并没有如想象那般慷慨激昂,反而认为这是个“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从1683年7月,郑氏请降,到1684年5月,台灣正式宣布纳入清朝版图,其间有整整10个月的空窗期,让群臣辩论台湾应弃应守。若没有施琅、李光地等大臣劝说保留,小岛的命运说不定会因此改写。
黄色部分为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稳固掌控区域,其实小得可怜。。。
天子竟对到手的领土心存犹豫,现在看起来实在不可思议。然而四百年前的满清政权,对探索海洋和东南亚扩张并无兴趣。对台用兵,纯粹是要消灭明郑小朝廷,让汉人彻底放弃这块“反清复明”的最后基地。
因此,就算是最后宣布了主权,康熙制作的地图《皇御全览图》中也未見台灣全島,而是只畫入了島嶼的西半邊,变成一条新月形狀的领土在海上。
台湾东半部之所以在地图上消失,并不是因为无法测绘,而是因为该处尚为未归化的原住民领地或“番界”,所以朝廷仅实行消极管理,并未当作郡县国土来统治。话说清朝时期的原住民,按照汉化程度又可用“熟”和“生”来区分。来台汉人和熟番族群杂居已久,语言、风俗等皆无障碍,互有通婚,相处和睦。
早期台湾原住民分布
康熙年间就曾有一场原住民体育团进京表演:“從台湾挑選了十个麻达番子送來。问得这些人都是台湾诸罗县所属北路熟番。那里的番子们俱自幼学习跑步,以快速且有耐力为尚......。”之后的清帝都有招台湾熟番首领进京朝贡,令他们目睹天子威仪和京城繁华,并多有赏赐。
前往琉球的中国清朝使节,虽然是另一个故事。。亦可显示天子威仪
乾隆皇帝有一次生日宴会,接见熟番首领,赏每位头目:“六品骚鼠帽一顶、官用緞面灰鼠皮補掛一件、羊皮蟒袍一件、綢袄一件、緞靴一双、布袜一双、丝线带手巾一份......”等等。
但汉人与生番之间,仍会互相争抢领地、水源或者经济作物,引发甚多血腥冲突。生番会“出草”斩取汉人首级,汉人则捕捉生番来制番人油、炼番人膏来报复。
出草。。。
既然双方的态度都这么极端,就需要界限来隔离,这便是初期清政府使用的办法。当时的衙门挖沟推土,制作界碑,把汉人和生番的活动范围隔绝开,叫做“土牛界限”,官称“隘”。
台中市石岗区,有一块乾隆年间的“勘定踏界地碑记”,便记载着:“每土牛长二丈,底阔一丈,高八尺,顶阔六尺。每沟长十五丈,阔一丈二尺,深六尺,永禁人民逾越私垦。 ”
台中市石岗区的土牛碑
由此可知,这条界限分成“土牛”和“沟”两个部分,土牛部分呈梯形隆起,沟的部分则纵深向下,过去生番使用的工具简陋,这样子已足够隔离之用。土牛和深沟如今都已少有痕迹可循,不过界碑多处保留下来,如现在台北市捷运石牌站,就是一处古界碑的遗址。康熙年间的福建名吏蓝鼎元,曾来台任职并著书《东征集》,提出以下建议:
生番杀人,台中常事。此辈虽有人形,全无人理,穿林飞箐,如鸟兽猿猴,抚之不能,剿之不忍,则亦未如之何矣。惟有于出沒要隘必经之途,游巡设伏,大张炮火,虛示吾威,使彼畏惧而不敢出耳。
土牛线遗迹
石牌站的汉番界碑
可见清朝政府对这条阻隔线的设计,是非常严肃的。就这样,汉番族群隔绝实施了两百多年后,清政府消极治台的态度令开始扩张的日本认为此处有机可趁。
1735年法国人所绘清廷实际控制台湾区域,即大致的土牛界限
1874年,54名琉球船员遇到台风,登陆台湾东南部,因沟通不良而遭当地生番排湾族杀害。日本以此指责清庭,清政府则回答:“生番系化外之民,问罪与否,听凭贵国办理。”
日方于是向“无主番界”之台南恒春出兵,背后亦有逐步蚕食台湾之意。清庭闻讯急调淮军六千五百人赴台支援,幸又得日军登台后染病者甚多,无力久战,便在收了清朝的伤亡抚恤金白银五十万两后退兵,双方议和了事。
即牡丹社事件
万幸当时清朝派来的钦差沈葆桢和刘铭传,对局势判断十分清楚。他们为了巩固领土,避免列强中流传生番之地不属大清之说,因而解除大陆汉民赴台的海禁;已经在台的汉人本来亦有山禁阻止其进入中部山区开垦,此时亦被解除。
这一连串积极政策被称为“开山抚番”,其中“开山”即指修路,今日台湾岛上有两条东岸要道,分别是北部的苏花公路和南部的南回公路,两者的前身均为沈葆桢所修,当年称作北路与南路。
另外尚有一条连接南投到花莲的中路,现在则叫做八通关古道,虽不可供车辆通行但却被当作古迹保存下来。
苏花公路与南回公路
崇德隧道,苏花公路
至于刘铭传,他也留下了从基隆到新竹的一百多公里铁路,并比大陆还更早建立邮政和电报制度。另一方面,在打通过去不曾进入的原住民领土后,“抚番”即指加强原住民的汉化,设学堂教习数学和汉文,祭出赠予衣食种子等各种优惠政策,希望加速民族融合,同时又强迫生番放弃出草习俗,若有反抗则镇压之。
刘铭传同志
列车经过龟崙岭古道之景,此段路线在日治第六年即因路线太差而废止
这首也不错
但好景不长,1885年台湾设省,十年之后,1895年台湾就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治理台湾,对原住民并没有分什么化内化外,而清政府留下的这条“土牛界限”,却因为另外一个理由被保留下来。这原因就是樟脑,台湾的樟脑产量当时可是世界第一,占全球供应量的70%。
日本帝国主义
当年的医药、军工、火药,还有早期的塑胶产品
赛璐珞(Celluloid)都离不开樟脑,可见此乃经济价值甚高的物资。樟脑在清朝时期已由政府垄断专卖,日本人则是完全承袭清朝旧法。
为了与原住民争夺资源和土地,隔绝原住民袭扰,日本殖民政府重新利用了“土牛界限”,将其更名为“隘勇线”,并把原先消极防堵的功能升级到几近准军事级的防御阵线。
红色线条为隘勇线
如同长城般,隘勇线一样设在山脉制高点和河流干道,沿线有工程队负责伐木架桥,并修建道路和阶梯方便运兵。隘勇线上不仅设碉堡、木栅、通电铁丝网,配备了现代化的探照灯,每条线上驻有负责巡逻的“隘丁”,还曾有过埋地雷、架设野炮等夸张手段,后期更接通了有线电话,方便各隘所之间互相通报情况。
通电了。。
日治初期宜兰武荖坑隘勇线分遣所的警察
“线内”不再是纯汉人为保护安全的聚落,而是日夜蒸腾、熬胶炼脑的生产线,“线外”则依然是原始而桀骜的原住民,试图守护祖传的领地,但被强大的现代化火力压制,逐步移往深山。隘勇线成了日剧台湾经济扩张的最前线,沿线经常发生大小武装冲突,此时日方的目标就是“线外”新的樟树林。
运送脑砂及脑油下山的汉人挑夫行列
这条由南向北连成一片的隘线,在往外扩张时亦将各个不同族的原住民逐渐分割、包围,如新竹的泰雅人、台中的赛德克人、花莲的太鲁阁人,皆因此阻碍失去联络,无法互相支援,渐由日军分头击破。
隘勇线以这种压倒性的武力优势,很快就将台湾原住民逐一“驯服”。1914年日本人平定了花莲的太鲁阁族后,原住民抵抗趋缓,隘勇制度才有所放松。它的最后瓦解,则是因为石油化工业发展取代了赛璐珞,樟脑的商业价值随之下降,这才再也不用费力维持这条冷酷的台湾长城。
END
扩展阅读
我局更多观察文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