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上海数交所总经理汤奇峰:从数据资源时代进入数据资产时代


“我们估计1月份交易金额会超过5000万,今年整个上海数据交易所的交易金额预计会超过10个亿。以这样速度发展的话,在上海有100亿的交易规模指日可待。”
“数据成为标准产品后,权属怎样被授权和流转,收益怎样分配,哪些权利可以得到保护都会变得清晰,整个社会才能进入一个有序生产的过程,而这些工作就是交易所的核心工作。”
从2021年11月25日揭牌到2023年1月3日正式转入运营,上海数据交易所的月交易额从疫情后2022年7月的30万元,到9月突破1000万元,再到12月完成5000万元。运行一年来,上海数据交易所交易额已突破1亿大关。
“我们估计1月份交易金额会超过5000万(元),今年整个上海数据交易所的交易金额会超过10个亿。以这样速度发展的话,在上海有100亿(元)的交易规模指日可待。”值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转入运营之际,上海数据交易所总经理汤奇峰接受了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的专访。
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测算数据,2021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815亿元,预计“十四五”期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将超过25%,整体将进入群体性突破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些数字的背后正在发生着什么?未来趋势如何?
数据交易所建设有两个阶段
“2016年,上海成立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但不局限于上海本地,而是一开始就放在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下考虑,瞄准国家级的交易中心。”汤奇峰说。
2020年3月,《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第一次将数据正式列为与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
2021年11月25日,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运营,积极构建交易体系、创新交易流程,力图打造引领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上海模式”。试运行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于2022年12月对外发布,为上海数据交易所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汤奇峰总结道,数据交易所的建设过程往往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前期探索,在数据交易领域,探索可以追溯到2015年左右,具体实际包括当时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等,主要探索怎样能建立一个流通的数据交易市场。
第二个阶段往往会开始有正式的身份,“也就是说地位法定,不能随意称自己为‘所’,上海数据交易所是已率先在中国证监会备案的交易所。这里非常重要的问题来自于数据交易所和数据交易中心的不同,其两者承担的功能性定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汤奇峰说。
数据资源、数据产品、数据资产
本质上而言,设立上海数据交易所的重点是聚焦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等关键共性难题。
作为上海市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功能性平台,上海数据交易所已创新性地提出了数据资产入表的“上海方案”,形成数据资源、数据产品、数据资产三阶段的不同会计处理思路。
“我们作为交易所本身并不是简单把场外的交易放到场内,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新的标准,新的高度,从而让企业之间复杂的交易变成标准化的产品交易,其中非常重要的组织方式即‘数据产品’。” 汤奇峰强调,“数据产品”概念本身听起来好像平平无奇,“但仔细想一想,如果把数据资源比作水库里的水,要想让水库里的水在市场上流通,那么只有把水库的水变成瓶装的有标签的矿泉水,产品才有标准能在市场流通。”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数据交易所非常重要的工作即创造“数据产品”,“它要求企业要进行交易就必须把数据资源提升到数据产品。这需要企业做很多的工作,比如讲清楚数据资源来源、对使用方的限制,出示合规性证明等。”汤奇峰说。
这也是数据交易所的重要性所在,即促使企业从数据资源时代进入数据资产时代。汤奇峰解释道,“当我们交易所成立时开始提出这个概念,对行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将数据以一个标准流程组织成产品后,才会形成有需求和供应关联的市场。”更进一步,“数据成为标准产品后,权属怎样被授权和流转,收益怎样分配,哪些权利可以得到保护都会变得清晰,整个社会才能进入一个有序生产的过程,而这些工作就是交易所的核心工作。”
汤奇峰认为交易所的核心就是形成数据资产,“因为它的体量规模很大。我国社会面固定资产总体规模大概在1500-1700万亿,如果数据资产入表,可能再创造100万亿元新增资产规模,这会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巨大效益。”
数据资产化有一个核心问题——数据资产价值如何评估?“资产的核心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稳定可预期的收益,而数据要素作为资产收益具有很多独特性。我认为确定资产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即通过数据交易过程,因为交易过程是对一个产品重要的公共披露,要注意防止资产的泡沫化。”汤奇峰说。
目前,在数据资产的管理方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信息技术服务数据资产管理要求》,是全国首个正式发布的数据资产管理领域国家级标准。
“我们非常期待能在2023年有一批通过交易所形成的数据资产,金融机构就可以根据数据资产发放贷款,企业投资可以把数据资产直接等同于原始出资的方式,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汤奇峰说。
提高活跃交易,“数商”概念是核心
从2022年7月的30万交易额,到12月的5000万交易额,上海数据交易所这一年花了大量的心思在活跃交易上。其中,汤奇峰认为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成立初期就提出的“数商”概念是核心。“在电子商务时代有电商,证券时代有券商,到了数字经济时代就有数商。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花大量资金做数据治理,即把内部数据整理起来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使用。但我认为这只是初级阶段,高级阶段是以数据交易为核心,数据交易形成数据资产。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部分企业先行先试,然后带动整个行业发展,所以数商代表了一种新的生产力,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汤奇峰说。
据汤奇峰透露,过去一年多来,上海数交所已与800余家数商成功对接,签约数商企业超过500家。2022年全年,上海数交所数据产品累计挂牌数超过800个,数据产品交易额超过1亿元,随着市场培育趋于成熟,2023年场内交易额有望突破10亿元。
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为交易的两种形式,在谈论活跃交易时指的是场内交易,即脱离企业具体的工作依赖于第三方市场来完成交易。“像今天去买菜的话,我们不会到农田里直接交易,而是依赖于一个市场。这样一个市场才能体现更大的效益,更多的合规性,体现整个社会生产的公共程度。”汤奇峰说。
场内交易的优势在于一些问题只能在场内解决,如权属问题。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指出,我国要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健全数据要素权益保护制度。这二十条政策措施,核心解决数据权属的结构性估值,要求建立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的分类分级确权授权制度。
“在这个建设过程中,交易所就是核心抓手。有了交易所的建设,企业好的经验就能得到传播,企业本身合规性就能得到体现,然后通过交易所提供的服务,极大激发企业的创新。”汤奇峰说。
未来形成多层次的数据要素市场
汤奇峰认为,未来的数据要素市场会是多层次的要素市场,也就是说在国家层面会有非常少的几个交易所承担国家使命,而地区有地区的交易中心,行业也会有行业的交易中心等。
“我们现在提出的概念即要充分尊重各地优势,形成全国互联互通的机制。”汤奇峰说,“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上海是金融中心,大湾区则更多是粤港澳联动,海南就拥有丰富的种子数据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产业优势,会形成其独特的数据资源优势和数据产品优势。”
对于上海数据交易所未来的发展方向,汤奇峰认为,第一是提升站位,站在国家的层面上,站在整个数字经济数据要素的角度,为全国提供上海的实践;第二是继续着重于活跃交易,在金融、经济、航运、贸易、科创等和数据紧密相关的领域持续发挥上海本地优势;第三,是要继续为国家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充满创业的激情,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降低交易成本。


本文源自:澎湃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