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看了一个关于神医扁鹊的故事,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同样的现象在二千年后的今天,也是常态。我们对于“能人”的识别,和我们对于“病”的认知仍然没有改变。

 

当“病”没有被看见的时候,引起大家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所以防患于未然的医生的价值也没有被大众认可,只有当病状发生到一定程度,显示出来被看见之后才会重视才会倾尽全力去治疗,这个时候出现的医生就像站在舞台上的明星,一旦治愈了病人,就会变得无比耀眼。


如果我们能够提前听取医生的建议,让病灶还没有出现之前就修复它,我们就不需要扁鹊了。但遗憾的是,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只会重视那些“看得见”的病,而忽视了那些早就潜伏在生活中的隐患。

 

几年前,一次聚会上我遇到了这样的一对母子,妈妈知道我的职业之后就开始谈论起孩子的教育,各种数学、英语的补习班,学校成绩很好,妈妈说的眉飞色舞,孩子在一旁低眉顺眼的点头,一脸乖巧。我偶尔问几个孩子的问题,都被妈妈抢答了,孩子笑容有些尴尬但是一闪而过。因为是自助餐,妈妈离开去取菜,小朋友立刻把餐具一扔,身体往后面一靠,叹着气,皱着眉,不说话。我正要和他聊聊,孩子妈妈就回来了。孩子瞬间又一脸乖巧的笑容,这一次我开始问了一些除了学校学习以外的话题,比如社会上的新闻、运动、游戏和娱乐八卦。孩子一脸茫然但又有些好奇,妈妈敷衍的应付了我几句,问我“兰海,原来你的学生都要关心这些事啊,他们都不认真学习吗?我家小虎可不一样,哪有时间去管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对吧?”孩子积极的回应,最后脸上的笑容有一丝的无奈和好奇。

 

回家的路上,我感概这个孩子对于生活了解的空白,在妈妈面前对于自己需求的隐瞒,情绪的压抑的他,就快要进入青春期的他,会怎么度过呢?如果在青春期他开始反抗,也许会带来家庭的巨变,如果他没有反抗,那么成年人后的他会用哪种方式来表达自己长年被压抑的内心呢?

我想了想,还是给组织聚会的朋友发了一条短信,表达了我的担忧。

朋友回复了我一句话:职业病。

然后就没有回应了。

 

今年年初,我收到了微信加为好友的提醒,上面写“几年前,我们在一起自助餐聚会”。我突然反应过来就是那个妈妈。刚刚通过好友申请,就收到十几条语音。


大概情况就是现在十五岁的小虎沉迷于游戏,根本不学习,结交社会上的小混混,泡网吧,为了玩游戏撒谎拿家里的钱旷课,现在宣布不上学了。被反复提到的就是“小时候那么乖巧听话的孩子,怎么现在成这样了。我要是几年前听下你的建议,重视一下,就好了。”

 

我和小虎的妈妈通了一个电话,妈妈一接电话就说“兰海老师,你说要我们怎么做,我们花多少钱,多少精力都可以配合,只要孩子能好。”

“不是钱的问题,是需要时间,需要你们改变,才能是孩子的改变。”我简单的回答。

“需要多长时间啊,他马上要中考了,需要立刻回学校学习啊。我们改,我们立刻改。”

“如果你们的目的是让他中考,我认为这个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帮他回到生活的正轨。你们一家都需要很长时间来调整,最少一年吧。”

“一年,太长了。我们等不到啊。有没有什么方法是立刻就能有效果的,兰海老师,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

 

可惜,我不是扁鹊,没有药到病除的妙方。

 

这样的事例不是少数,《超级育儿师》让我参与了很多家庭的生活,问题在这些家庭中已经暴露出来,父母无法接受现状开始四处求助。我到达的每个家庭,我都会告诉他们,这是一个长期改变的过程,我在的时候能有改变,我离开之后父母需要坚持,才能有持续的效果。我陪伴他们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够慢下来,听进去,反复理解。

想要帮助一个孩子,不仅仅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更重要的重新塑造他的环境。父母就是孩子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有多少父母是真正想要自己的改变呢?我们都希望别人改变,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样。

 

我们渴望孩子改变,却不想面对自己的问题。

我们要求孩子努力,却不想自己付出时间。

我们谴责孩子不专注,我们又何尝能投入到学习中呢?

 

在我们生活中,总有一些孩子健康的成长,看上去他们的父母没有做什么,孩子也没有出现过什么棘手的问题。如果你深入了解下,这些父母都是”扁鹊的哥哥“,他们是真正的高手,他们随时学习,在用自己的智慧 “防患于未然”。看上去没有太费神的事,但实际上每一刻都在帮助孩子成长。只是他们不是扁鹊,不是我们通常认知的“神医”。


我们需要帮助父母解决孩子已经出现的问题,我们也需要帮助父母更远的看到问题,防患于未然。于是在“兰海说成长”的APP上有了“应对型问题”和“发展型问题”。


年初在APP的框架设计时,我告诉团队,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数据,父母在学习“发展型问题”课程的数字超过学习“应对型问题”课程的数字,那我就开心了。这说明父母们更愿意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只能亡羊补牢了。

 

作为教育者,我希望同行中有更多的“扁鹊的哥哥们”,这样的教育者需要社会的认知,更需要社会的赏识。

在过去的双十一,大众的消费升级了,我想,比起消费,还是让我们的“认知”升级更有价值吧。



read more :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