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开大学汪磊课题组:蚯蚓摄食聚乳酸(PLA),更易分解但排泄缓慢

汪磊教授团队 TK生物基材料 2022-09-29

30位科学家,2天论坛分享前沿技术


来源: 

南开大学

Environmental Advances

第一作者:汪磊 教授(南开大学)

通讯作者:汪磊 教授(南开大学)

图文摘要


一、PLA材料简介


PLA是聚乳酸的英文简称,英文全称是Polylactic Acid 或 Polylactide,是 α-羟基丙酸缩合的产物,属于热塑性脂肪族聚酯的一种。

图 聚乳酸结构式


PLA的出现,最早是1932年由杜邦(Dupont)的科学家Wallace Carothers在真空中将乳酸进行直接缩合所得,由于产生的聚合物分子量低,同时生产成本过高,当时未能实现商业化生产。


直到1987年食品公司Cargill开始投资研发新的聚乳酸制造过程,Cargill 于2001年与陶氏(Dow)合资成立NatureWorks,进行商业化生产聚乳酸,PLA才正式大量进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图 PLA颗粒,海正生物


二、PLA材料合成工艺


1、PLA的单体原料制备


PLA的单体原料是乳酸,它一般是将玉米等壳类作物碾碎后,从中提取淀粉,然后将淀粉制成未精化的葡萄糖。接着通过类似生产啤酒或酒精的方式来发酵葡萄糖,最终经过提纯工艺得到乳酸单体。


图 PLA纤维制备全流程,源自网络


2、PLA的聚合方法


PLA的合成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是乳酸直接缩聚法和丙交酯开环聚合法(又叫二步法)。其中二步法最为常用,其过程是首先将乳酸进行减压蒸馏制得丙交酯(LA),再以丙交酯为单体,在引发剂、高温、高真空度的条件下反应数小时制得PLA。


图 直接缩聚法,源自高分子材料改性和防老化技术咨询

图 二步法,源自高分子材料改性和防老化技术咨询


三、PLA材料性能及加工工艺


PLA是浅黄色透明固体,热稳定性好,加工温度170~230℃,有好的抗溶剂性,可用多种方式进行加工,如挤压、纺丝、双轴拉伸,注射吹塑。


图 3D打印PLA单丝,乐天


全文速览

近日,南开大学汪磊教授课题组在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Earthworm's degradable bioplastic diet of polylactic acid: easy to break down and slow to excrete”的研究论文。可生物降解塑料应用日趋广泛,但与非生物可降解塑料相比,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风险有待认识。


本研究以蚯蚓对不同类型微塑料的趋近回避行为入手,发现在石油基塑料、生物基塑料、半合成塑料等不同类型微塑料聚合物中,蚯蚓会主动趋近和摄食石油基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生物基聚合物——聚乳酸(PLA)


尽管两种微塑料聚合物都能被蚯蚓分解成更小颗粒并排出体外,但在蚯蚓粪便中,PET多以微米级的形式存在,而PLA更易在蚯蚓消化道内破碎分解,并以亚微米级和纳米级颗粒的形式排泄。蚯蚓对PET和PLA的排泄清除半衰期分别为 9.3 小时和 45 小时。

引言

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型环境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被普遍被检测到,并被认为对土壤动物具有潜在影响。生物可降解塑料聚合物,特别是那些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因其可减少化石资源的使用且在特定条件下可发生生物降解,近年来产用量迅速增加。


然而,这些可降解塑料聚合物在土壤环境中仍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风险有待评估。蚯蚓作为重要的土壤动物,其非可降解的误食行为和体内破碎分解能力已被报道。


本研究选择典型的生物基可生物降解塑料——PLA为对象,通过研究蚯蚓对其趋避与摄食行为,以及分解和排泄能力,解析了蚯蚓对不同微塑料聚合物的行为学差异,定量描述了微塑料的排泄动力学及在蚓粪中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可为评估微塑料污染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图文导读

蚯蚓对不同类型微塑料的趋近回避行为

1. 在四室装置(右图)中,蚯蚓在饥饿(A1和A2)和饱腹(B1和B2)状态下,对不同微塑料聚合物的趋近/回避行为。接近指数Approachindex >0表示趋近行为,反之表示回避行为。
蚯蚓在饥饿状态下对PET和PLA微塑料表现出明显的接近性,这可能归因于其功能单体的特殊气味。将蚯蚓暴露于PET和PLA聚合物单体时,也表现出同样的趋近行为。在饥饿状态下,蚯蚓对PET和PLA的趋向行为明显强于饱腹状态。

蚯蚓粪便中PETPLA微塑料的质量浓度

图2. 排泄期内蚯蚓粪便中不同粒径的PET(A)和PLA(B)微塑料的浓度(μg/g)。


亚微米和纳米塑料很难通过显微镜识别,但可以用LC-MS/MS定量。通过分级过滤法将蚯蚓粪便中微塑料分为3个粒级,即> 0.8 μm(微米级)、0.1-0.8 μm(亚微米级)和20-100 nm(纳米级)。

在10天排泄期内,蚓粪中微米级PET浓度(260 μg/g)远高于亚微米(3.71 μg/g)和纳米PET(5.78 μg/g)(图2A);但亚微米PLA的浓度(192 μg/g)明显高于微米级PLA(139 μg/g)(图2B),纳米级PLA也可检出(14.3 μg/g)。

与非可生物降解的PET相比,PLA塑料更易于在蚯蚓消化道内破碎分解成亚微米和纳米塑料,这可能与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和酶的作用有关。


蚯蚓对微塑料的消除动力学

图3. 蚯蚓对PET和PLA的消除动力学的拟合曲线。

蚯蚓对PET和PLA的排泄动力学可用一级动力学描述,PET和PLA在蚯蚓体内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9.3 h和45 h。PLA更易于在蚯蚓消化道内分解成小颗粒。这些小颗粒会被消化道内壁褶皱滞留,可能是其排泄更为缓慢的原因。

小结

蚯蚓对某些塑料聚合物表现出明显的摄食偏好,因此显然不宜于对不同类型微塑料进行“同质化”的风险评估。在蚯蚓体内,PLA聚合物比PET 微塑料更容易破碎分解,这将导致更多的亚微米和纳米聚合物颗粒排放到土壤环境中,其生态风险需要进一步评估。PLA的体内分解可能与消化道中微生物和酶的作用有关。PLA是否能被高效分解为功能单体——乳酸,是否能作为一种肠道微生物碳源,甚至成为一种蚯蚓“饲料”,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介绍

汪磊教授(右4)课题组,右2为本文第二作者彭雅雯

汪磊: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主任,环境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暴露。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担任Eco-Environment & Health副主编、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亚洲副主编。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1c08066


猜您喜欢
往期精选▼

1. 凯赛生物:玻纤项目落地,延伸生物基聚酰胺产业链

2. 惠利生物完成数亿元 A 轮融资,君联、博远资本联合领投

3. 洛桑联邦理工:木质纤维素功能化糖组分制备可再生聚酯材料

4. 巴斯夫入局聚乳酸制品!


转发文章,进生物基产业链交流群


1. 区域群
上海生物材料和制品群广东生物材料和制品群海南生物材料和制品群京津冀生物材料和制品群
2. 产品群PLA生物降解塑料交流群PHA生物降解塑料交流群淀粉基材料交流群生物基产业交流群
纳米纤维素交流群生物基呋喃新材料,HMF产业交流群
(扫码进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