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介 | 2020年度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二等奖成果
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
为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浙江大学于2020年推出了“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旨在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引导方向,着力培育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创新成果,积极探索施行同行评议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2020年度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共评选出12项成果,含专(编)著奖一等奖3项、专(编)著奖二等奖7项、青年成果奖2项。其中,《理由与道德》《冷战与学术:美国的中国学(1949-1972)》《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海上保险法与保险法之协调研究》《意识:形而上学、第一人称方法和当代理论》《汉语隐喻认知与fMRI神经成像》《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研究》等共七部成果获专(编)著奖二等奖。
《理由与道德》
道德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若没有道德,不仅人类生活会在根本上变得不可能,人类自身也会失去其在宇宙中的独特地位。长期以来,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探究人类道德的本质和来源,该著作就是其中一个尝试。
该著作旨在捍卫和论证两个核心主张:第一,道德生活应该是一种在行动者自己内在认识的基础上来追求的生活;第二,我们应该寻求从一种自然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说明道德规范性的来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恰当地理解道德价值与其他人类价值的关系。围绕这两论点,该著作从哲学史(特别是康德和休谟)、元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和进化伦理学等角度详细探究了伦理学中的一系列核心论题,例如道德义务与道德怀疑论、道德情感与道德动机、道德知识与伦理客观性,力图从伦理自然主义的角度表明道德生活和道德行动的理由都是源自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从而揭示了道德不仅是人类生活的绝对必要条件,也是人性的内在构成要素。该著作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和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作者简介
徐向东,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知识论、行动哲学与道德心理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冷战与学术:
美国的中国学(1949-1972)》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冷战引发的社会与文化效应,特别是冷战影响下“知识与权力”互动关系的研究日益关注。中美关系是冷战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冷战前期双方处于尖锐对峙状态,美国一度视中国为“比苏联更具威胁”的敌人,这一夸大了的“中国威胁”形象反过来强化了美国对华敌对与遏制政策。在中美对峙的历史背景下,美国中国学(Chinese Studies)因应“冷战需求”迅速繁荣与发展,并以一种特殊方式介入到美国对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各个环节。冷战时期美国中国学的发展实态清晰揭示出学术研究发挥的不可替代的“资政”作用,政治资金和权力运作对学术的影响,以及学术与权力不断交互而产生的张力。除此外,“冷战共识”压力下中国学专家个人的政治倾向、学术思想、价值尺度乃至命运沉浮,亦是该著作关注和探讨的主题。
作者认为,特殊“国家安全”形势下,联邦资助学术研究获得了一定的合法性,官智密切合作成为其时的显性现象;中美冷战对峙使中国学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但与此同时,学术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冲击,学术研究与资政研究的边界变得模糊;中国学界的代际更替有助于推动美国改变对华政策,但在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决策过程中,中国学专家所起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
作者简介
张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浙江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世界现当代史、美国史、冷战史、美国外交政策史等方面的研究。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主题,如何准确而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演进史”,并以其指导现实的人类解放与发展历程,是理论界面临的重大问题。该著作在充分吸收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进行历史的、逻辑的和现实的思考与阐发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进行历史的、逻辑的和现实的思考与阐发: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形成的理论源泉、现实背景与历史前提,在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体系展开文本研究的基础上,结构化、系统化地论证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演进史;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关系为逻辑起点,将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劳动解放、文化解放等多维度解放与人类总体解放之间的张力视为逻辑主线,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和逻辑归宿;以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为指针,剖析西方学者的理论延伸与现实追问,并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以寻求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倡导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作者简介
刘同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的研究。
《意识:形而上学、
第一人称方法和当代理论》
该著作独创性地提出一个衡定意识理论的四维框架,即一个全面的意识研究和意识理论必然涉及现象学、形而上学、实证科学和方法论四个维度,必须对这四个维度的问题做出回答。据此框架,该著作对意识的形而上学、意识的定义、意识体验的结构、意识的水平、意识的神经机制、意识的第一人称方法论、第一人称方法论的东方传统以及意识研究的当代理论等主题进行论述,提出了独创的观点和主张。
该著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意识的形而上学问题;第二部分关于意识科学的第一人称方法论问题;第三部分关于意识的当代理论,论述了当代意识科学中几个相对综合的意识理论,特别是与当代意识的神经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几个理论,如马克斯•威尔曼斯(Max Velmans)的反身一元论、本杰明•里贝特(Benjamin Libet)的意识的时控理论、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的意识的生命理论等。该著作是国内第一部当代意识研究的综合性著作。
作者简介
李恒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认知科学哲学、心智哲学、意识科学、东方心学等方向的研究。
《汉语隐喻认知与fMRI神经成像》
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等文理众多学科,现已成为富有学术价值的跨学科研究。
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该著作试图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来研究汉语隐喻的认知神经机制,用客观的数据来解释汉语隐喻大脑信息加工所涉及的脑区,与其姊妹篇《汉语隐喻认知与ERP神经成像》一起,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诠释人们在理解汉语隐喻时大脑在线活动的特征,探究汉语非字面语言的本质。该著作不仅从多模态的角度剖析汉语隐喻的认知机制,深入验证人类思维普遍具有隐喻性这一命题,而且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探讨隐喻加工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在理论层面,该著作为隐喻研究的相关理论纷争提供了新的证据。例如,过往研究在隐喻加工的优势脑区方面存在争议,该研究发现左右脑都参与了汉语隐喻的加工,但左右脑各司其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实证角度,该研究为隐喻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根据隐喻的规约程度将其分为常规隐喻和新颖隐喻,根据句法结构将其分为动词隐喻和名词隐喻。该著作对于汉语隐喻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在视角上有所创新,在方法上有所突破。
作者简介
王小潞,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
《海上保险法与保险法之协调研究》
被誉为“商业奴仆”的海上保险对航运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而海上保险制度的完善对推动我国海上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亦不可或缺。在我国,海上保险立法跨越了《海商法》和《保险法》两大单行立法,对两部法律作文本比较,发现诸多重复规定、大量差异冲突的内容,也存在《保险法》的规定事实上是无法也不应该在《海商法》内容空缺的情况下适用的情况,这一“异化”的特别法和一般法的关系或许是我国转型时期的立法现象的一个缩影,这也促使作者进一步关注该现象的成因以及解决之道。
该著作以海上保险合同与一般财产保险合同的异同分析为基础,从特别法与一般法的立法原理研究海上保险法与保险法的关系,探讨我国海上保险法与保险法之间是否应实现立法的协调、能否协调以及如何协调与衔接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该著作解答了我国海上保险法的完善思路,并且基于法律系统化原理提出了作为一国法律体系构成中的特别法与一般法立法原则和内容合理性架构的方法。该著作研究视角较为独特,思路清晰,论证细腻而扎实,是跨越海商法和保险法两个领域的不可多得的一篇习作。
作者简介
王海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保险法、海商法研究等方向的研究。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研究》
青少年时期体质健康水平对个人终生发展、国家强盛都有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出台大量旨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政策,但过去近40年的多次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令人担忧,颇多问题在短期内并无好转迹象。解决该现实困境的一个重要抓手是科学合理地制定、实施和评估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
该著作梳理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的产生历史与发展脉络,重点讨论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借鉴意义的经典案例,包括美国“青少年体质测试评定标准之争”、英国“伦敦奥运会如何影响青少年体育政策”、“各国体力活动指南的制定与演变”等。基于对各国成功经验和教训的梳理总结,结合中国实际,探讨了如何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的动态调整和评估,并从基层视角开展了一系列政策执行力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在国家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下,从学校、社会组织等基层部门的视角灵活制定和实施体质健康政策、引入多元评估机制的思路;建议体质评价更多从“运动能力导向”向“健康导向”转变,并与全国中小学生体质调查、体力活动普查数据库建设、体力活动指南制定等工作相结合。该著作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提供了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建议。
作者简介
胡亮,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运动相关的身心状态监控与调节、结合新兴科技进行体力活动等健康行为促进方面的研究。
来源: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编辑:寿容儿
审核:王 雪
— 推荐阅读 —
1. 尔听斯聪 | 浙大近期学术活动概览[5.1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