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重新思考人类基因编辑的全球治理了——浙大青年学者PNAS发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知识分子 Author 俞晗之 薛澜*
人类基因编辑的全球治理应该超越由发达国家少数精英科学家群体主导的传统模式,从更广泛的全球治理实践中汲取经验,力争实现包容性的全球治理 | 图源:Flickr, Ernesto del Aguila III,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随着CRISPR-cas9为代表的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的日趋成熟,人类基因编辑的全球治理已经被提上日程。然而,一个受到忽视的深层次问题是:传统的全球科技治理模式仍然适用吗?2021年11月23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俞晗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苏世民书院教授薛澜,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鲁道夫·巴兰古(Rodolphe Barrangou),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少威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黄颖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发表评论文章,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备受国际瞩目的人类基因编辑治理面临的挑战,指出现有人类基因编辑全球治理模式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全球治理改进方案。该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和全球调查的实证数据,发现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的科学社群,当前人类基因编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群体数量极为庞大,并且呈现高度的地域和文化多样化,从而导致现有的治理模式难以容纳科学界内外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和意见。文章指出,人类基因编辑的全球治理应该超越由发达国家少数科学家群体主导的传统科技治理模式,从更广泛的全球治理实践中汲取经验,力争实现包容性的全球治理:首先,知名的学术期刊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议应更加开放和包容,为人类基因编辑相关的争议性治理问题搭建对话平台;其次,为人类基因编辑制定标准和规则的国际专业组织应该扩大其网络,从而涵盖更多历史上曾被忽略的国家/地区;此外,全世界科学和医学界的公共和私人资助机构应共同努力,推动集体行动来管理人类基因编辑。本研究对其他新兴技术的全球治理具有借鉴意义。“浙大文科”特此转载。
撰文 | 俞晗之 薛澜
鲁道夫·巴兰古(Rodolphe Barrangou)
陈少威 黄颖
● ● ●
近年来,许多人都在考虑如何更好地管理日益强大的基因编辑技术。自2015年以来,国际组织和科学机构已经发表了60多份声明、宣言和行为准则 [1]。2018年双胞胎露露和娜娜的出生引发了科学界、公众甚至法律机构的广泛关注,因为生物物理学研究者贺建奎改变了她们的艾滋病毒受体(CCR5)。此后,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制定人类基因编辑治理和监督全球标准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委员会),科学界成立了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临床应用国际委员会(国际委员会)。
上述很多声明、宣言和行为准则报告都提出了针对人类基因编辑核心问题的治理方案,例如有关是否应该暂停人类可遗传基因编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与应用。此外,这些报告还在一些议题上达成了共识,例如鼓励公众参与,对人类可遗传基因编辑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实施监管——尤其是要求透明披露实验进展、负责任地记录临床方案和病人的知情同意书。
尽管这些报告中讨论的大多数意见、准则和议题都值得重视,我们认为它们在指导人类基因编辑全球治理方面的有效性依然有限。由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速度迅猛,这项技术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非常多元,现有的治理模式无法建立一个强有力、可信和持久的全球监管体系。我们认为,实现人类基因编辑有效全球治理的重要基础是承认并认真考虑来自世界各地科研工作者的差异化观点。
1
2
3
4
迈向包容性全球治理
利益冲突声明:
版权声明
原文2021年11月23日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第118卷47期,原标题为“Toward inclusive global governance of human genome editing”。中文版由作者翻译,PNAS不为翻译的准确性负责。附录材料
“迈向包容性的人类基因编辑全球治理”
俞晗之,薛澜,鲁道夫·巴兰古(Rodolphe Barrangou),陈少威,黄颖
本研究中使用的两个数据集按照下列两个步骤来收集。首先,我们收集了Medline和Web of Science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与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所有与基因编辑和重组DNA有关的文献数据,基于此我们可以了解基因编辑研究和重组DNA领域的研究现状。其次,我们通过提取基因编辑论文的通讯作者信息来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构成了另一个数据集,用以分析科学家对现有指南的了解以及他们对指南中广泛涉及的特定问题的态度。
● 人类基因编辑和重组DNA相关文献的检索策略
我们首先从PubMed (www.ncbi.nlm.nih.gov/pubmed)上检索相关文献数据作为初步数据集,PubMed可以访问MEDLINE这一权威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它涵盖了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中的基因编辑和重组DNA的相关研究。而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下属的Web of Science(www.webofknowledge.com)中的文献著录数据相对更为全面且质量更高。因此,我们从初步数据集中提取了PubMed IDs,并利用这些IDs在Web of Science平台上进行二次搜索,以补充和完善数据信息。因此,最终的数据集只包括同时被PubMed和Web of Science中的SCIE/SSCI收录的文献记录。
不同于先前研究(Huang et. al, 2019)中使用文本主题词来检索文献,此次我们使用医学主题词(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SH)来获取相应的文献数据。MeSH是由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创建和更新,用以辅助在PubMed中的搜索。具体的检索策略与结果如附表1中所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没有在搜索查询中引入“人类”一词来加以限定,这主要是基于如下两个考虑:其一,由于我们将搜索范围限制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主题上,在我们目标范围之外的大多数文献记录已经被排除。其二,关于动物基因编辑的研究部分包括了人类基因的研究,或者说未来能够被扩展到人类基因的研究,这使得我们难以准确区分人类和动物基因编辑的研究。
此外,在文献著录数据中,一些文献缺少作者的机构归属等字段信息,尤其是2008年以前的出版物,因此重组DNA的相关统计数值可能会高一些,但这不会影响总体趋势。同时,由于名称的模糊性问题,我们对于作者和机构的统计只提供了一个估计值,因为同一作者的名字可能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作者可能共用同一个名字;机构名字可能在不同时期发生演变,机构的隶属关系也难以准确区分。
注:时间跨度=1900-2018,检索日期为2020年2月17日。
● 全球调查设计
我们对人类基因编辑领域的的通讯作者进行了全球在线调查。该调查基于两个专业的在线调查平台SurveyMonkey(https://www.surveymonkey.com)和问卷网(https://www.wenjuan.com)展开。在2019年3月24日至2019年6月12日期间,共发送了五轮共计3326封邮件。截至2019年6月12日,我们共收到201个有效样本,回复率为6.04%。
该调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衡量了科学家对现有规范准则的了解程度,第二部分旨在评估科学家对准则中广泛涉及的具体议题的态度,第三部分搜集了科学家对如何改善人类基因编辑全球治理的意见。在下文中,我们主要报告与本文最直接关联的两个调查问题(即Q1和Q6)的结果。
在Q1中,我们衡量了科学家对五项重要准则的了解程度,包括欣克斯顿集团(Hinxton Group)在2015年发表的《关于基因编辑技术和人类胚胎遗传修改的声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表的《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关于更新其对人类基因和人权的反思的报告》;第二届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组织委员会在2018年发表的《论人类基因编辑II》;Nuffield生物伦理学委员会于2018年出版的《基因编辑与人类生殖:社会和伦理问题》;以及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研究院于2017年出版的《人类基因编辑:科学、伦理和治理》。选择这五项准则的主要依据包括两个方面:1)它们在近期的出版物和会议中被广泛地讨论;2)它们涉及了各种类型的全球规则制定者,如政府间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如欣克斯顿集团)、国家科学委员会(如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研究院)和国际科学会议委员会(如第二届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组织委员会)。受访者对于该问题回答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附表2中所示。
附表2 受访者报告的对准则的熟悉程度分布情况
在Q6中,我们设置的问题如下:“你是否同意暂时禁止所有针对人类可遗传基因编辑基础研究活动对是必要的?”受访者被要求从五个选项中选择,其中“1-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五个选项。这五个选项的支持率分别为21.7%、34.4%、12.2%、14.3%和16.4%。此外,我们还计算了各类回复的平均值,以了解各地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见附表3)。单向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地区)差异显著(在0.05水平)。
附表3 不同地区的受访者对Q6的态度报告
参考文献:
Y.Huang, A. Porter, Y. Zhan g, R. Barrangou, Collaborative networks in gene editing. Nat.Biotechnol.37, 1107-1109 (2019).来源:本文11月26日首发于《知识分子》(ID:The-Intellectual)
编辑:李木子 寿容儿
责编:王 雪
往期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