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文科建设”浙大传媒圆桌会顺利召开

浙大文科 2022-06-09

12月12日上午,“新文科建设”浙大传媒圆桌会第一期在线上举行。会议以“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协同育人体系建构”为主题,邀请了国内知名高校十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建构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如何制定协同育人的培养方案等话题展开讨论。会议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致辞,副院长洪宇就学院协同育人的基本情况作了基本介绍。洪宇介绍道,在学科方向上,要对接国家媒体融合和国际传播战略需求,凝练多学科协同的“全球数字沟通”优势特色学科方向;在专业结构上,要形成新闻学、传播学两大专业,融合新闻、国际新闻、视听传播、策略传播、跨文化传播五大方向的宽专结合专业体系;在培养模式上,要探索传媒+信息、学界+业界、本土+国际的协同育人模式,贯通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主题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强调,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结合新文科建设要求,分层分类、协同推进。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形成学界与业界、国内与国际深度协同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要重视人才的分类培养,从决策统筹、创意创造、生产制作和运营维护四种人才类型入手,增强学生的通识能力、专业能力、职业道德、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五种未来传播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全媒型、专家型、国际化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从学科发展角度出发,认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协同育人包括学科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和学位层面的协同。在学科层面,新闻传播学不仅正在与信息科学的工具方法发生融通,还要与社会学、历史学等传统学科体系产生问题意识上的交叉。在专业层面,新闻传播学类内部和外部的各专业之间也应加强协同。在课程层面,要通过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协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学位层面,要兼顾本科生的博雅教育、硕士生的实践教育以及博士生的科研教育的过程协同。一流大学不能办成技校,要通过协同育人培养领袖人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表示,协同育人也应是理论和实践、技术和观念的协同。虽然不能过分夸大技术的重要性,但也不能轻视技术的影响,否则将阻碍新闻教育的变革。技术建构的信息生态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催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平台社会”,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属性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传播教育要警惕对技术的误区,将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变迁的结构性力量,而不是简单的工具,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技术的变革,注重技术和理论的平衡,通过技术驱动和赋能,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迭代升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从五个方面展望了协同育人的体系建构。一是跨学科问题导向,人才培养体系的升级不是简单加减,而应该基于技术的结构性变革进行整体改造;二是业务课师资问题,要重视教学和业务研究,给业务课教师提供更大的成果发表空间;三是回应国家需求,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多关注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提升其心性的坚韧;四是育人结果导向,进行全流程贯通培养,把修业毕业的小循环拓展到修业毕业和职业发展的大循环;五是思政教育问题,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通,让思政教育真正内化于专业教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张涛甫指出,在新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应从粗放型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共同的挑战,新闻专业不怕时代变化,就怕自己没变化。新闻传播教育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踩大地,要从宏观规划转向微观落实。以复旦大学“2+x”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各高校都在推动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和组织再造,协同育人则是新文科建设的一条核心路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重视学生结构化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打通校内与校外两个循环,实现校内内循环和社会行业外循坏这样一个协同育人的双循环格局。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对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与出路进行了分析。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个体专业知识的局限、学校管理制度的滞后、学界业界目标追求的不同等。新闻传播教育所处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的机械化、电子化传播媒介转为网络化、智能化的传播媒介,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形成巨大冲击。面对挑战,需要坚守新闻传播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正确处理好学界和业界的关系,以目标为导向,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认为协同育人和新闻传播学科具有天然的契合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新闻传播学科具有更强的学科交叉性、行业应用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最需要加强协同育人的学科。在具体实践中,各大院校对于协同育人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多主体的协同、多要素的协同和全链条的协同上。未来,新闻传播教育应该从三个方面提升协同育人的成效。一是强调学科的主导性,即突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强调协同育人的科学性,即如何系统整合为学科发展服务;三是协同育人的创新性,即在方式、内容和手段上不断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指出,协同育人要准确把握背景、对象和内容。背景方面,要适应新时代、新技术、新变革的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思维和批判能力的优秀人才。对象方面,要明确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差异,根据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和特点,以政产学研用融通为核心,建构协同育人体系。内容方面,要对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路径要素、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究思考,尤其要探索如何通过部校共建机制提升协同育人成效。协同育人还需把握学科的主体性,要在与各方的协同合作中坚守本科学的核心价值。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涛结合其主讲的课程《融合新闻学》,对协同育人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阐释。打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体系面临三大痛点,即教学设计如何体现融合思维,课堂教学如何打造线上教学空间,以及实践实训如何创新全媒体实践育人体系。要解决这些痛点问题,需要从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二是创建文理融合、新旧融合、内外融合、知行融合“四维融合”的教学模式,三是实现翻转+直播+实训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四是建构思政与专业深度融合的全媒体实践育人体系。未来,还需要在知识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教研共同体建设方面持续创新。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以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为例,倡导建立协同育人新生态。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思专融合、通专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的育人体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探索,例如以新技术嵌入课程思政为出发点做好思专融合,以助力学生个性发展为手段增进通专融合,以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为核心推进产教融合,以专业方向为引导促进科教融合,以课程群为引导实现专创融合。协同育人新生态的建构离不开强大的师资队伍支撑。各高校要探索如何利用部校共建等机制建设更加多元、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

会议最后,韦路在总结讲话中支出,不忘初心,以我为主,分层推进,深度融合,希望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能够在新文科建设中勇立潮头,通过协同育人体系建构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来源:“浙大传媒国际”微信公众号

编辑:寿容儿

责编:王   雪

往期推荐


尔听斯聪 | 浙大文科近期学术活动概览[12.15-12.20]

法治与改革高端论坛(2021)在浙江大学举行

清源学社活动预告 | 智能手机成瘾跨学科对谈:媒介·行为·神经影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