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启真新论 | 代玉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形态

浙大文科 2022-06-09

“启真新论”是浙江大学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反映前沿思想学术动态的重要平台。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答社会关切、彰求是学风,着力打造思想理论高地,推进理论宣传大众化通俗化,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浙大贡献。

为进一步扩大“启真新论”的影响,“浙大文科”特设同名栏目予以转载。本期栏目转发代玉启教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形态》。



代玉启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



二战以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如何开启和实现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和道路抉择。就理论推演和实践审视来看,各国探索现代化之路虽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普遍标准,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从本国具体实际出发、充分汲取历史文化传统的智慧、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有可能把现代化的蓝图变为现实。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开启和孕育了现代性,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现代性生成和发展的历史俨然就是一部资本扩张史和资本主义发展史,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现代性天然就是资本主导、资本逻辑,现代化天然就是西方化。诚然,资本的出现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打破封闭的藩篱从而使每一个民族和地区融入更大的整体,区域历史走向全球历史,并创造出曾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巨大历史作用的资本主义文明。但是,这样的文明形成于对内剥削劳动力和对外侵略扩张,在性质上是非正义的。资本的现代性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呈现出生产和发展的盲目性、任意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无法克服的现代性危机。长期以来,现代性话语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和支配,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常主动或被动选择西方提供的资本现代性方案,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求索现代化之路而陷入对西方模式的路径依赖,并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超越现代性的资本逻辑中心主义成为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令人遗憾的是,实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的苏联以消灭资本的方式控制资本,在一定历史时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显著成就,但后续发展却缺乏活力,最终滑向解体的深渊。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中明晰方向、兴党历程中不断发展、强党历程中渐趋成熟,在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断丰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得以滋养,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行稳致远。德国工人阶级运动的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友倍倍尔曾言:“目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种种丑恶现象,目睹宗教唯灵论和金钱拜物教对群众的腐蚀,我们痛心疾首。我们是多么渴望有朝一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逐步地、全面地、系统地实现我们的思想道德信念和核心价值!”可喜的是,倍倍尔追求的目标,在今天的中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超越于资本逻辑的新型文明形态。 
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具有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建设经验的典型性。较之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资本”逻辑,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人民”逻辑更占据道义制高点和理论制高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一直是资本主义文明主导着世界的发展,但这种文明不断滋生着战乱、贫穷、歧视与对抗,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嗜利而增殖的本性。因此,能否克服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平等和共同发展,成为新型文明能否产生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振衰微于亡国灭种之际,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建共和于革故鼎新之时,兴百业于一穷二白之上,倡改革于曲折前行之途,成小康于砥砺奋进之中,煌煌然成复兴之大气象……”让古老中华文明再度焕发青春的同时,也在积极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创造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新型文明的正当性和文明类型的多姿多彩。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借鉴,但是中国的发展并没有照搬西方模式,而是根据国情从价值立场、路径选择等方面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缺陷和困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出的文明新形态不是地域性的文明中心主义,它虽然诞生于中国但又关联全世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谋大同,这是以中国之治为逻辑原点向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的逻辑演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受独特民族文化的深厚滋养,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而不断彰显出世界意义,是一条既希望保持民族独立性又希望加快发展而且做到兼顾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阳光大道,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全方位、立体式解决人类问题、为证明和优化现代化多元模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破解现代性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新时代的中国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头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仅刻录着“从哪里来”的基因,而且镌刻着“向何方去”的路标。面向未来,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态美好的中国,一定是文化自觉的中国。文化是至柔至刚、深入持久的力量,肩负着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定向、凝神、铸魂等使命,“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道而行,需要深厚的历史底蕴、昂扬的民族志气、坚强的思想保证、十足的精神动力、充沛的精神底气,这就需要植根文化沃土,强化“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党的领导下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凝聚共识、聚同化异,保持守正创新、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激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主体性,生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智慧。




来源:转载自“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原文摘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逻辑》,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编辑:杨悦

责编:王雪

往期推荐


浙江大学与嘉兴市、嘉善县签署合作协议

这个冬日,浙大学者与你一起畅聊冰雪盛会

启真新论 | 赵瑜佩:浪漫中的自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国家形象建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