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科视野 | 沈桂萍:关于正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个问题

沈桂萍 浙大文科 2022-07-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面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现实针对性和极端重要性,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此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统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目标。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在2014 年 5 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在同年 9 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提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第一次写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还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新时代民族工作新的重大历史使命。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2020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在同年9月召开的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十二个必须”、“四个必然要求”,把握好“四对关系”,全面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述,经历了从“积极培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不断丰富完善。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包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全民一体的“命运共同体”观,“四共”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四个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观和增强“五个认同”的行为导向观。

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

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多元”主要指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有56个民族成分,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一体”主要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各部分及其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开拓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在这一历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命运相连,结合成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的“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各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成分和要素,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动力。

2. 中华民族“全民一体”观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所论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落脚到全体中华儿女。比如2014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指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港澳台及海外侨胞等全体中华儿女。换句话说,中华民族具有全民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属性。

3. 坚持“四共”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四共”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即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首次提出的。

“四共”的核心是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建鼎称尊,都以中华正统自居,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今天56个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56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四个与共”命运共同体意识观和“五个认同”行为导向观

“四个与共”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统筹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生存和发展的思考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始终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把握好“四对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新时代创新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四对关系”。

1.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首先需要弄清楚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一方面,要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推动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核心利益,共同推进交往交流交融、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不能有差异。另一方面,要尊重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共同性是根本、前提、方向,没有共同性,也就谈不上差异性。强调共同性,不是要抹杀差异性;尊重差异性,也不是要强化差异、固化差异。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要人为取消民族特色、消除民族特点,而是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把各族儿女凝聚起来。那种认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是相互对立的观点是错误的。各族儿女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华儿女。这是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关系的生动诠释。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

3. 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我们要保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思想之基。

4.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既要解决好“口袋”的问题,也要解决好“脑袋”问题,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都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只是民族工作的任务。事实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到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未来,需要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各项工作都要向此聚焦。

总之,千百年来,中华各族儿女在共同开发建设保卫祖国的历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构筑全体海内外各族儿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理念,把这种理念外化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只要56个民族同心同德,砥砺前行,中华民族就能焕发出无比强大的磅礴力量。

作者简介

 

沈桂萍,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民族团结教育组组长。主要研究政治学视野中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杂志2022年第3期

编辑:陈琳嘉

责编:王雪

往期推荐


创新范式变革与科教融合发展暨第十六届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顺利举办

用语言,打开另一扇窗!

《语言测试与评价》正式创刊 何莲珍教授担任主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