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大学又一奖项公布!文科2项入选,1项提名

浙大文科 2023-12-16

浙江大学2022年度十大学术进展

“浙江大学2022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活动于2023年1月启动,在全校范围内共征集到39个项目参评。经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特邀评委评审,在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本届共遴选出 “浙江大学2022年度突出学术贡献奖”1项、“浙江大学2022年度十大学术进展”10项、“浙江大学2022年度十大学术进展提名”6项。

其中,文科领域“《梅洛-庞蒂著作集》编译与研究”和“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国际经济法”2个项目获选“十大学术进展”项目,“农业强国之路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获选“十大学术进展提名”项目。


文科获选项目介绍

“十大学术进展”获选项目

项目名称:《梅洛-庞蒂著作集》编译与研究

申报单位:哲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杨大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西方哲学、法国哲学、现象学等。

项目解读

该项目针对法国著名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一些重要作品展开翻译性研究。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或身体哲学主要由“知觉”“语言”“他者”“自然”四大主题构成。“知觉”或“行为”概念最为核心,它旨在表明我们是通过身体与他人、与自然/世界打交道,而最原始的语言是身体姿态或身体表达。身体不是机器,它是活的,是身心统一体,由此否定了传统哲学中出现的心身二元论。

心身二元论意味着身体是机器,而心灵则是身体中的幽灵,两者互不相干。以“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和确立解析几何学闻名的笛卡尔有这样一个说法:“我是一个心灵”且“我有一个身体”。这就意味着,我之为人完全在于其心灵,身体只不过是我的一个工具。我有一个身体,就像我有一台电脑,一只钢笔。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哲学会塑造“高”“大”“上”“伟”“光”“正”的人物形象,人和神似乎没有大的差别,他至少应该追求神性。人也因此在神那里看世界。正因为如此,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漫画性地描述为坐在悬挂半空中的摇篮里,他对世界保持超然旁观的姿态。

然而,身心关系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我的任何心理活动都离不开身体,我的身体也不可能离开心灵。传统哲学也就只能求助于神,因为正是神确立了心身之间的预定和谐。其实,作为一个数学家和科学家的笛卡尔也在寻找某种科学的解决方案,他认定大脑中的松果腺是把心灵和身体结合起来的器官,而它是由一种叫住“动物精神”的特殊物质构成的。依照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人是心灵,人是理性,我们甚至不能说人是理性动物,因为人的身体、所有的动物以及其他万物都是机器。然而,“动物精神”这个概念显然意味着精神与物质的一种混合体,也因此与笛卡尔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的这种注意到了身心统一的倾向被看作是伪笛卡尔主义。

梅洛-庞蒂的思想否定笛卡尔主义,发挥了这种伪笛卡尔主义,他不是找一个把特质和精神统一起来的点,而是认为“我就是我的身体”,因为这里的身体是本己身体,是身心统一体,是一个含混的第三维度。哲学中所说的“我”是“肉身化的心灵”或“灵性化的身体”。这样一来,人不再是超然旁观的主体,而是介入自然和社会的主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受制于物质,他与世界保持适度距离。从总体上看,这种身体哲学强调我是扎根大地的,我与他人共在、与自然共生。我们不应该只从科学的角度维护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且要艺术地、诗意地栖居。如此一来,我们要在某种程度上维护野性的存在和野性的精神。这一哲学对于当今的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环境伦理、文学艺术都有重要的启示。


“十大学术进展”获选项目

项目名称: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国际经济法

申报单位:光华法学院

项目负责人:王贵国,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现任浙江大学国际战略与法律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法、国际争端解决、国际投资法及国际金融法等。

项目解读

该项目获得了业内多位知名同行专家的推荐。

复旦大学张乃根教授(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认为:“王贵国教授积累四十多年国际经济法研究功力,撰写此部传世之作,涵盖国际经济法的主要方面,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视角,极有学术价值” 。

中国政法大学孔庆江教授(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副会长)认为:“这是一部独特的国际经济法学专著,是史上唯一一部将国际经济法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开拓性研究的著述。该书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和视角,分析国际公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基本理论、原则和规则及适用,探讨国际法与内国法的相互作用,提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依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国际经济法与时俱进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可行性。该煌煌巨著覆盖国际法和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等几乎所有重大问题。该书严格按照遵守学术论文的要求,广证博引,大量引用评析世界各国学者的著述不下千余种,包括与作者相同、相近和相反的观点,力求分析和结论的客观性、合理性、公正性。该书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价值取向和标准,对于拓展国际经济法的研究视野、在国际经济法发展进程中打上中国的烙印,为中国国际经济法学者做出独特的贡献,无疑具有开拓性的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饶戈平教授(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认为:“该书不但集国际经济各部门法之大成,而且选择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来考察和阐述,在国内外学界独树一帜,其功力、智慧与创新意识诚堪景仰”。


“十大学术进展提名”获选项目

项目名称:农业强国之路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申报单位:公共管理学院

项目负责人:龚斌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方为发展经济、农业技术与生产率、能源经济等。

项目解读

一、农业强国的现实困境:“农业区域生产率差距扩大”之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要素流动的逐渐畅通,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地流转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部门劳动力占比从1978年的70.5%降至2021年的22.8%;2021年中国家庭承包耕地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超过5.32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4.08%。从理论上看,要素市场化条件下,各地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会呈现出收敛态势。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区域差距却在逐渐扩大:从土地生产率来看,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的差距从1990年的3.4倍上升到2020年的6.8倍;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的差距从1990年的4.7倍上升到2010年的6.0倍;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最高的东部地区与最低的西部地区的差距从1985年的2.1倍扩大到2015年的2.5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区域生产率差距逐步扩大的矛盾,被称为“农业区域生产率差距扩大”之谜。

农业强国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二、现实困境的原因探索:技术扩散弱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要素流动日趋自由的背景下,为什么区域间差距不降反升?发表于《经济研究》的论文《中国农业技术扩散与生产率区域差异》以适宜性技术创新理论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为核心,创新地构建了多维前沿生产率赶超模型,实证考察中国农业技术扩散和生产率赶超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资源禀赋、地理距离和行政管辖范围的扩大,技术扩散和生产率赶超速度显著下降且衰减极快。特别是行政管辖方面,与市内生产前沿相比,省内和全国生产前沿技术扩散的直接效应仅为7%和1%。同时,相比于低生产率组,高生产率组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生产率组的前沿县比低生产率组的前沿县生产率增速更快,对高生产率组其他县的拉动更大,加之更多自主创新的叠加效应,其生产率增速将高于低生产率组的其他县,导致“强者(组)更强、弱者(组)更弱”,使得全国范围内农业生产率差距趋于扩大。

三、现实困境的突破路径:中央政府“输血”与地方政府“造血”

要突破“农业生产率区域差距扩大”的现实困境,必须破除行政辖区对农业技术扩散的约束。突破路径包括强化中央政府外生扶持(输血)和地方政府内生动力(造血)。一方面,基于“西部大开发”“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区域一体化政策对落后地区进行“输血”,保证区域内前沿地区有足够资源对周围进行技术扩散,按下区域农业生产率赶超的“启动键”。另一方面,在以GDP和税收为导向的激励体系下,地方政府会产生“离农”行为,必须通过“财政分权+定向激励”的政策组合修正地方政府行为,前者决定地方政府“能不能”支农,后者决定地方政府“愿不愿意”支农。《管理世界》两篇论文分别对两条突破路径的实际效果进行验证,肯定了中国政府近年来在这两方面的突出成就,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提供了学理支撑。


来源: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

图片:赵   强  章   勇 等

编辑:寿容儿

责编:王   雪

往期推荐


瀚海征途,从浙启航——浙江大学第八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即将举行!

文科视野|周江洪:学科交叉融合趋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路径研究

千人宣讲•百人访谈 | 冯洋: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立法,全面持续深化浙江数字化改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